理財智慧:港債市場尚欠成熟

理財智慧:港債市場尚欠成熟

在97金融風暴後,特區政府開始積極拓展本地債券市場,一來希望香港可以在國際債券市場中分一杯羹,更希望有朝一日可以成為亞洲區的發債中心,以鞏固香港在亞洲區的融資中心角色。
雖然筆者認為這些都是香港在未來的可行路向,不過,由於本港的債市較其他國家起步為遲,加上過去在港英政府量入為出的財政政策下,並沒有需要利用發債來填補財政赤字,所以本港債券市場在過去的發展,一直處於原地踏步的狀態。
近幾年市場上分別推出了大量由金管局、機場管理局及按揭公司等半官方機構所發行的債券,令一手債券市場曾有一段興旺的日子。此外,特區政府推出外滙基金債券零售化,並容許在交易所內掛牌,正正反映特區政府真的具搞好本地債券市場的決心。

配套未能配合
不過,由於投資者教育及其他配套未能配合,本地的債券市場仍然處於膠着狀態,尤其是二手市場更可以說是幾乎不存在。
有趣的是,在港元存款息率持續偏低下,銀行為了避免存戶提走資金,以致連一些基本的收費機會亦會失去,就轉而積極向存戶推銷新發行的債券。
雖然筆者亦相信,在低息年代,把資金用作購買債券要比存放在銀行為佳,原因是債券不會出現零利率的情況。但投資者需要留意,債券的價格是會受到市場利率波動而改變,在現時低息的年代下,利率向上調整的機會可能會較再向下調整的機會為大,加上現時二手市場的流通性亦是一個重要問題,因此是否投資於債券市場,真的要好好考慮一下。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