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學籃球向來被譽為孕育NBA球星的搖籃,「魔術手」莊遜、布特及米高佐敦等,皆在大學時期名噪一時,進入NBA後不但摘下無數個人殊榮,更屢次帶領球隊奪標。然而時移世易,今日的大學籃球已淪為「籃球雞肋」──出色的高中球員大可直接投身NBA;資質和技術平庸的球員,則不妨到大學浸淫一、兩年。
事實上,這個觀念充斥着年輕一輩的球員實是無可厚非,就以近二十年的NCAA決賽為例;球場上表現最突出的球員,雖然絕大部份都能投身NBA,但他們大部份未能獲得任何個人榮耀。當中更無一人能帶領球隊奪取總冠軍,與他們的光輝大學生涯比較起來,可謂黯然失色。
如在近十年NCAA決賽的最突出球員中,只有六個球員現時仍留在NBA,當中半數只能充當球隊的後備軍,如九六年、○○年及○二年的NCAA決賽最突出球員,迪格(塞爾特人)、奇里夫斯(帝王)和祖雲迪遜(巫師),均只能長坐冷板櫈,鮮有出場機會。不知將在今年投身NBA的安東尼,能否打破這個宿命? 文:深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