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個以消費及服務業為主的經濟體,大部份的經濟活動都倚靠大量的人流、旺盛的「人氣」,偏偏非典型肺炎疫潮直接打擊、直接截斷的正是人流、正是「人氣」,結果令很多行業特別是旅遊、飲食、零售等行業的生意額大幅下降。昨天就有飲食及零售業的代表要求政府成立貸款基金,協助經營有困難的企業。
我們明白目前香港的經濟情況嚴峻,不少行業正面臨着重大的衝擊,但我們並不贊成政府動用公帑津貼或挽救個別行業,因為這樣做不僅引來更多的爭議、不僅引來更多類似的要求而令政府無法負荷,更開了政府為意外或天災損失提供補貼的不良先例,所引發的後患是難以估計的。
首先應該看到,非典型肺炎疫潮打擊的絕非只限於零售、飲食、旅遊等幾個行業,其他如運輸、航空甚至個人服務業也因旅客減少及市民減少外出而蒙受重大損失。若果特區政府為個別行業或少數行業如飲食業成立貸款基金,那其他受影響行業及企業肯定會援引同樣的理由要求特殊補貼、特殊援助,到時候社會上的爭議不是更多、更大嗎?更重要的是,特區政府雖然擁有約三千億元的儲備,但由於未來幾年仍將有巨額赤字,政府可額外動用的資源其實很有限,它要應付個別行業的援助要求已不容易,當其他行業也紛紛效尤時,特區政府能應付得了嗎?
此外,非典型肺炎疫潮其實屬於天災或重大意外事故之類的事件。在這樣的事故中,政府的主要工作、主要角色是抗災救災,是救死扶傷,至於事故導致的經濟損失則不是政府的責任,政府怎麼該為個別行業的損失提供補貼呢?假若政府在這次開了先例,為某些行業提供補貼,那往後再有甚麼事故或天災時,政府是不是要再拿公帑補貼蒙受損失的企業或公司呢?這樣的負擔,政府能吃得消嗎?納稅人能吃得消嗎?
我們認為,面對非典型肺炎疫潮,政府的確該增撥更多資源,但這些新增資源應主要用在防疫、治療病者及改善全港公共衞生情況等方面,而不是用來津貼個別行業。只有控制住病毒擴散、只有改善公共衞生情況,才能令旅客願意再次來港、才能令市民再次願意外出購物及消費。我們認為這樣做比為個別行業提供補貼作用更大。
(圖)食肆在疫潮打擊下,生意慘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