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裝甲部隊又再突入巴格達市中心,顯示戰局進入關鍵性階段,隨時有突破性發展。
傳統智慧認為(筆者也認為),裝甲部隊進入城市是甚為冒險的事,守軍如果有準備,頂部和後部裝甲較薄的坦克和裝甲車很易被擊毀。美軍第一次成功衝陣,還可解說是守軍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但如果一而再發生,而且規模更大、更深入市中心,便顯示巴格達的防務出了大問題。首先,守軍完全不能組織及協調防務,任由美軍殺出殺入,說明最高領導層可能已不能完全掌握情況及有效下達指示。第二,守軍的抵抗意志和戰鬥力,顯然遠不如先前外間所估計般頑強。
如果美軍稍後撤出所佔領的範圍,則這一次攻擊只是另一次試探性進攻,可以收到一箭多鵰的效果。第一是收集守軍的防禦力和作戰方式資料,為日後的進攻作評估和準備;第二是打心理戰,向伊拉克軍民發出清晰有力的訊息:「你們不能抵擋我們」,瓦解守軍意志之餘,亦大增美軍的信心;第三是在宣傳戰線方面,徹底摧毀伊拉克新聞當局的信譽。事實上,近日伊拉克新聞部長薩哈夫的言論,已喪失可信性,在這個時候再發表「已奪回機場」、「擊退美軍」、「重創入侵者」、「美軍在自殺」、「巴格達固若金湯」之類的訊息,只會賠上所剩無幾的公信力,令巴格達軍民對政局的信心進一步削弱。
如果伊拉克方面要阻止類似情況,便要建立更穩固的防衞網,但由於美軍偵察機已在巴格達上空作二十四小時巡邏,守軍的調動和集結盡在美軍掌握之中。由於美軍的情報傳遞系統效率極高,守軍難免會受到猛烈空襲。
美軍經已展示出突破城市防線的能力,特種部隊和空降部隊的活動空間便大大擴張,這些部隊雖然訓練精良,戰力高於一般部隊,但必然不能攜帶重型裝備上陣,最忌被人數和火力佔優的敵軍包圍,九三年,索馬里摩加迪沙之役便出現這種情況,令美軍付出十八死七十傷的代價。
第二次世界大戰,盟軍於一九四四年十月發動「市場花園」行動,由英軍第一空降師空降荷蘭安恒市橫跨萊茵河上的大橋,企圖一舉突破萊茵河天險,攻入德國工業區心臟(這一場戰役曾拍成電影《英雄塚》(Abridgetoofar)。但由於接應的裝甲部隊受阻,令英軍傘兵苦戰多日後彈盡援絕,幾被全殲。
如果美軍裝甲部隊可以輕易突入巴格達心臟地區,意味美軍特種部隊可以放膽出動,搜尋或擒殺巴格達政府高層,而不虞陷入重圍而無法脫身,美軍通過「斬頭策略」瓦解巴格達領導層的成功機會大增。
美軍的另一選擇,是固守所佔領的建築物例如總統府,搜尋情報、大殺傷力武器、地下堡壘之類,甚至增派援兵,令所佔領的地段成為一個堅固的據點。如果伊拉克軍方要奪回此據點,攻守形勢便告逆轉──伊軍主攻而美軍主守。由於伊軍裝備及訓練較遜,必定會損失大量部隊,削弱其他地區的防務。美軍主要建築物升起星條旗,明顯是要示威和挑釁,如果侯賽因嚥不下這口氣,下令反攻,巴格達的心臟地區隨時變成大批尚敢一戰的伊拉克部隊的葬身之地,令侯賽因手上更無牌可打。
情況顯示,美軍不等援兵已先行部署圍城,孫子兵法有言「十則圍之」,意思是如果有十倍於敵人的兵力,應將敵軍圍困,但美軍恃有制空權之利,以少圍多,這是孫子也想像不到的。
美軍進迫巴格達的速度和順利程度超出筆者原先估計,原因應該是捍衞巴格達外圍的共和國衞隊六個師戰鬥力比外間想像中低,而且在聯軍空中精確打擊之下,喪失裝備、兵員和鬥志。美軍直至日前才發表戰果估計,指大名鼎鼎的共和國衞隊,只剩下九十部坦克可用。不發放消息和發放假消息,在戰爭中是常事,但在這場戰爭中,雙方均甚為熱衷於操縱消息而作輿論導向,因為世界輿論足可影響戰果;但在虛虛實實之下,戰局便極難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