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奪命肺炎出現可怕變數,市民一直信賴的測試指標:發燒、咳嗽、肌肉痠痛等,原來並不可靠。醫院管理局近日發現,部份中招病人在發病初期,並無出現典型的非典型肺炎病徵,當事人不以為意,處理的醫護人員同樣容易掉以輕心,結果可能導致一波接一波的社區爆發。 記者:蕭煒春
【本報訊】將軍澳英明苑一名居民早前不適入院,經初步檢查後獲准出院,但詳細的化驗報告卻顯示他已中招。事主堅稱自己精神爽利,拒絕送院,前日一度與警方及衞生署人員對峙。據知,醫管局近日陸續發現類似該名將軍澳居民的「隱形個案」,即病者明明是感染非典型肺炎,但卻全無世衞組織公布的病徵。
醫管局消息人士表示,當局對非典型肺炎的資料,至今掌握不多。究竟是病毒開始變種,還是病毒本來就對不同人有不同反應,暫難下判斷。但對大部份人而言,感染後的確出現發燒等症狀,只有少數人中招初期全無預期反應。譬如一些長期病患者,入院可能只因舊患,醫護人員未必會聯想到原來是非典型肺炎病人。
以導致聯合醫院大批醫護人員感染的印傭為例。消息人士指,她入院時有發燒,但更明顯的病徵是腰痛,臨床診斷她是腎炎,及後才知原來是非典型肺炎病人。病毒深入社區,「最終會好似傷風感冒咁,好多人都有,但係會有唔同嘅病徵」。
問題是,誰人中招後會全無典型病徵,病人本身及醫護人員均難以分辨。醫管局消息人士指出,當局為今之計,是假設所有入院病人均為潛在的非典型肺炎病者,甫入院即予以高度戒備。為此,全港公立醫院均要提高現時的防護措施,以免一些「隱形病人」入院後無受隔離,將病毒四處散播。
當局已指示採購部門,只要價錢合理,全面採購醫護人員專用的眼罩、口罩、帽及頭套。各醫院並會加強糾察程序,每日派出專人負責檢查每間病房是否均做足安全措施。
與此同時,要加緊追蹤曾與該批「隱形病人」接觸的人士,阻截病毒流入社區,監察對象包括與病人有緊密接觸的人士、同房病人、仍留在「隱形病人」曾入住病房的病人,以及曾往探病者,醫管局已委派專人,在這方面與衞生署緊密合作。
但消息人士強調,現階段資料顯示,在發病初期無病徵者,該段時期的傳染力不算高,而病徵愈輕微,傳染力愈弱。故「隱形病人」即使潛伏在社區,市民也毋須太恐慌。
至於新界東聯網總監馮康出院兩天後又入院,並做了三次快速測試仍未發現他已受感染。消息人士表示,問題主要出在快速測試的準確性不足。馮康最初有發燒,但兩日後體溫回復正常,快速測試呈陰性,即顯示並無中招,但在出院後再發燒,快速測試才呈陽性,相信可能是發病初期病人體內病毒數量不多,未必測試得到。
本身為傳染病專家的醫學會會長勞永樂表示,其實不少過濾性病毒的患者,在感染後均沒有病發,只有部份會病發及少部份會有併發症。至於非典型肺炎患者為何會染病後沒有病徵,則仍有待研究。
但他批評醫管局如將每名病人都當作非典型病人般處理,「醫療體制一定唔掂」,政府現時要當機立斷,撥出金錢及人手,盡快做出一個準確的快速測試方法,並重新訂定病徵,讓醫護人員參考,否則前線人員會無所適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