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在攻佔巴格達薩達姆國際機場後,派出一個坦克和步兵戰車縱隊穿過巴格達市區,作「武力偵察搜索」,似是示威成份居多,伊拉克方面則否認美軍曾在市區出現。從電視畫面所見,車隊即使沒有穿過市中心,起碼也在市郊經過,而且應該沒有受到多大損失。肯定的是,有一架被擊毀的M1坦克落在伊軍手中,以這種方式出擊,其實甚為冒險,守軍如果有充份的準備,整個車隊隨時有去無回,但巴格達守軍卻沒有把握這個挫折美軍士氣的機會。
美軍出入自如,可能的解釋有二:第一,是伊軍沒有預計美軍會小隊入城,未作準備;第二,是伊軍防務有漏洞。伊軍故意不對美軍作強力抵抗,以讓美軍生輕敵之心的可能性雖不容抹煞,不過這個可能性不大,因為讓美軍衝陣成功,對民心士氣都有壞影響。
外國媒體也報道,伊拉克在市內幼發拉底河畔樹林間部署大炮,令筆者可以斷定,巴格達國際機場仍在炮火威脅之下,短時間內被闢作空運橋頭堡的機會很微。不過,這樣部署大炮比平地上部署也好不了多少,很易被空中攻擊摧毀。看來,伊軍指揮部仍未能揚長避短,仍想與美軍正面硬碰,例如派出坦克和裝甲車反攻機場。電視畫面所見的一部又一部被擊毀的車輛,不知道意味着多少士兵在這些效果成疑的攻擊中犧牲。
美軍先圍後攻的策略愈來愈成形。海軍陸戰隊從巴格達東南方進迫,第三步兵師在西南方據守;伊拉克西部人煙稀少,諒已被美軍特種部隊控制,惟有北面比較沉寂,筆者估計,最多只有小股特種部隊在此帶活動,相信美軍短期內都不可能組織大軍從北路南下攻城,應該會等第四步兵師開赴戰場後,才繞道攻巴格達北部。第四步兵師配備先進的通訊管理系統,加上屬生力軍,對付巴格達北方的共和國衞隊尼布甲尼撒師和阿德南師應該游刃有餘,更何況這兩個師可能已有部份部隊被調走。美軍在北面收攏包圍,只是時間問題。
各路軍合圍之後,如果巴格達領導層沒有異動,大規模的攻城戰才會開始。但現在不妨開始討論巷戰的初步形勢。
筆者昨天已分析過一般人所相信的「佔有地利」因素並非很重要,但畢竟守方所佔的優勢是可以很早作好部署,例如先揀好位居要衝和結構堅固的建築物作據點,再囤積彈藥糧水,便不用補給隊冒炮火支援,也可以固守一段時間,這是攻方一定沒有的優勢。
巷戰的傷亡往往很大,兵員是否充足是一個重要因素。兵員夠多,可以建立更多火力點,令防線更鞏固,而且能讓士兵輪流休息。在這方面,伊拉克應該佔優,守城的部隊最少有特種共和國衞隊、從城外退守入城的正規軍和共和國衞隊殘部、薩達姆敢死隊、保安部隊、民兵及從阿拉伯世界各國前來助陣的志願軍。其中雖然有很多人未受過正統軍事訓練,但由於外間無從掌握守軍數目,人多勢眾之下,不能輕視。
然而,人多也有人多的不利之處,如果有太多缺乏訓練和作戰經驗的兵員,在個別情況下反而誤事。例如,在伏擊中未能掌握戰機,打草驚蛇,又或者虛耗補給品和彈藥等。
不少論者指出,在攻防戰之中,攻方部隊人數必須數倍於守軍,才可佔上風,如果巴格達守軍較多,豈非必然對美軍不利?但切不可忽略在這場戰事中,聯軍掌握主動,而且機動能力遠勝伊軍,整體兵員即使較少,但可以在個別戰區和個別時間,透過集中兵力而取得局部優勢,例如守軍有一百人,但為了確保防線不被滲透,這一百人要分散布防,攻方就算只有五十人,但由於可以選擇進攻時間和地點,完全有能力在防線上個別位置造成三十人對十人的相對優勢。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法國軍隊的坦克數量和性能都遠勝德軍戰車,但兵力分散,配置在長長的防線上不同的步兵單位中,德軍則把精銳集中編成裝甲師,發揮尖刀作用,取得局部優勢,打出令西歐盟軍喪膽的「閃電戰」。少可以攻多的道理,不只適用於大兵團作戰,在巷戰中也同樣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