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滙豐控股(005)行政總裁韋志誠認為,以目前滙控的股價水平及收購HI帶來的明顯增值,相信投資者會有很大的購股興趣,且隨着滙控在美國業務比重大幅提升,他估計來自紐約的交易量會相應增多,但現階段滙控未有計劃讓普通股在紐約交易所上市。
綜觀全球,他認為美國及亞洲,特別是中國,仍是集團增長最快及投資機會最多的市場,歐洲則難找合適的收購對象,日本也非其首要考慮目標;儘管環球經濟低迷及信貸質素轉壞,他相信以滙控一向保守的撥備政策,即使受影響,表現仍會較其對手優勝。滙豐控股剛完成歷來最大宗收購行動,集團行政總裁韋志誠在倫敦新總部接受本報訪問,以下是訪問內容擇要:(記:記者;韋:韋志誠)
記:剛才你提及收購HouseholdInternational(HI)完成後滙控股價表現靠穩,這是否反映持有HI的非基金股東,在換入滙控股票後仍持有股票。中期來看,這批股東會否對股價構成潛在沽售壓力?
韋:滙控在目前股價水平,相信會有很多買家感興趣,無疑自交易完成後,滙控在市場的交投量頗多,與指數掛鈎的基金因組合比重而需要調整,從過去數天市場表現,相信有對沖活動在進行,一些HI股東可能堅持持有美國公司股票而沽售滙控,但我們所接觸的大部份HI股東,包括機構及個人投資者,他們歡迎這項收購,並樂意繼續持有滙控股票及認為符合增值邏輯。不過,有些股東可能原已持有滙控股票,因此在換股後有少許「超磅」,需要調整組合。
交易對股東增值的影響是正面的,我們發行逾14%新股,預測HI融合到集團後,今年度可帶來的額外盈利增長達25%。
記:派息政策由半年改為每季,是否為了挽留HI股東?
韋:雖然時間上湊合,但這與HI完全無關,目前全球金融市場回報低迷,投資者對現金流愈加看重,在滙控力有所逮而又能滿足股東意願下,這是合適做法。即使沒有收購HI,滙控在美國仍有相當大的股東基礎。
記:隨着滙控美國業務比重增大,會否考慮讓普通股在紐約交易所掛牌?
韋:目前滙控以預託證券形式掛牌的做法,相信會維持下去,我們暫無計劃讓普通股上市,當前首要工作是將HI與滙控文化順利融合。但在美國業務日趨增長下,很自然以美國為基地的股東也會相應增多,現時不少美國基金經理及機構投資者,是透過倫敦交易所註冊買賣滙控股票,相信假以時日,來自紐約的交易需求會上升,集團也希望股東基礎愈大愈好。
記:滙控在歐洲大陸是否也需要一家像HI份量的消費信貸機構,令集團在市場上擁有全球性的優勢,畢竟你們在英國及法國的銀行都不是當地最大經營者;過去數年滙控先後完成幾宗珍寶型收購,是否意味自營增長已無法帶動集團增值?
韋:請告訴我在歐洲有甚麼可建議買的……滙控在法國已有CCF,與滙控的融合相當順利,我們不預期在法國再買入另一間大型銀行;德國本土銀行發展不健全,過去被認為是成功典範的大行,現在都面臨災難性的困境,滙控滿意現時Trinkau的表現;西班牙兩間最大型銀行(包括BBVA)無疑吸引,但對方經營得如此理想斷無理由出售;意大利同樣困難,荷蘭及北歐對滙控而言則規模太小。英國方面,集團已有滙豐英國,相信監管機構也不會批准任何一間結算行加入為滙控成員,至於衰退多年的日本,目前來說不是考慮首選。
環顧全球,在過去5年,我們增長及投資最大的是在美國及亞洲,特別是中國市場商機無限,未來仍視有關市場為最具增長及投資吸引力的地區。當然,集團經常有一兩間公司在研究,但條件未成熟前不會對外公布,在規範容許下我們會繼續留意中國的投資機會,但在尋找合作夥伴上,滙控有相當選擇性。
市場一直認為滙控是比較「沉悶」的銀行,這與我們控制風險出色有關,但遇到合適收購機會時,我們絕不沉悶,這從過去幾年的紀錄可見端倪。收購與自營增長是相輔相成的。
記:5年內倍增總股東回報率(TSR)的目標在今年底到期,請問能否達致?
韋:在全球股市表現如此惡劣的情況下,我相信要在指定時間內完成指標不太可能,但衡量滙控與相近對手表現的TSR基準指標,滙控卻顯著拋離對手。
記:除香港外,滙控在歐美的成本對收入比率仍高逾60%,何時才能降至像本港逾30%的水平?
韋:香港在這方面表現確實出色,要整個集團降至香港的水平,相信不容易達到,我們逐步減低英美市場的比率,但集團在倫敦及歐洲的投資銀行業務,因其性質使然,很難降低上述比率,集團會透過全球化後勤中心,離岸處理有關工序以控制成本,但未來1年至18個月仍屬於投資期,意味在享受成本效益前,還要先增加開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