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兼《大西洋月刊》特約編輯米高.凱利(MichaelKelly),上周四晚隨同美軍第三步兵師乘坐軍車向巴格達進軍時,發生交通意外身亡,終年四十六歲。他是開戰約半個月以來首位在戰事中喪生的隨軍記者,也是首位在伊拉克戰地殉職的美國記者。
第三步兵師第一旅指揮官格里姆斯利上校表示,凱利當時正乘坐一輛「悍馬」(Humvee)吉普車隨軍前往巴格達機場,吉普車為閃避伊軍炮火而衝落一條水道,結果他和一名美軍斃命。美軍正調查意外原因,但相信他不是死於戰陣。
凱利是六百多名隨美軍上陣採訪的記者中,首位殉職記者。白宮發言人弗萊舍表示,總統喬治布殊「已向凱利家人哀悼及慰問」;五角大樓發言人克拉克讚揚凱利是「一位傑出的記者,熱愛工作的程度,僅次於熱愛家庭」。
《華盛頓郵報》上周五在網上發表訃文,讚揚凱利甘願「放棄留在安全的編輯部,到伊拉克採訪戰爭消息」。《大西洋月刊》所屬集團主席沙利文則發表聲明:「有些人知道米高(凱利)是全國最有才華的作家及編輯之一,許多人知道他是個筆鋒辛辣的專欄作家,我所知的他,則是個誠實、風趣、有愛心且溫文的人。」
凱利為《華盛頓郵報》所寫的最後一篇專欄刊於上周四,描述美軍已奪取一條橫越幼發拉底河的橋樑。
凱利出身傳媒世家,父母分別任職記者與專欄作家。他曾為美國多份主要報章雜誌效力,包括《紐約時報》。九一年他以特約記者身份替《新共和國》周刊、《GQ》雜誌及《波士頓環球報》採訪第一次波斯灣戰爭,後因披露美國資金如何助科威特領袖重建奢華宮殿而備受讚揚。
他的文章曾屢獲「全國雜誌獎」等傳媒獎項,作品《殉道者的日子:小型戰爭編年史》亦奪獎。
他常狠批前總統克林頓與副總統戈爾,堅決支持喬治布殊出兵推翻侯賽因,二月十九日曾在專欄這樣寫道:「遊行反戰並非給和平一個機會,而是給暴君一個機會,給伊拉克核武一個機會,給下一場恐怖大屠殺一個機會。這樣的遊行不僅沒有消滅魔鬼,反倒壯大了魔鬼。」《紐約時報》上周引述他讚揚美軍容許記者隨軍採訪。
凱利遺下妻子與兩名稚子。他是美國攻伊以來第四位死於戰事中的記者,之前三人包括:英國廣播公司特約攝影記者古萊斯坦上周三誤中地雷喪生;澳洲廣播公司莫蘭上月遭人肉彈炸死;英國獨立電視新聞台記者被射殺。
路透社/法新社/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