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已成為港人生活的必需品,臉上那個N95或手術用口罩,就恍如防範病毒入侵的「護身符」。但中文大學醫學院與世界衞生組織合作進行的調查顯示,威爾斯親王醫院感染非典型肺炎的二十六名醫護人員都有戴上N95口罩;專家呼籲,除戴口罩,還要採取其他預防措施,否則一個小動作,都可觸發另一次大規模的感染浪潮。 記者:陳沛敏、黎國強、翁煜雄
【本報訊】為監察威爾斯親王醫院醫護人員感染非典型肺炎情況,中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與威院及世界衞生組織合作組成調查小組,以問卷調查上月二十日後發病的二十六名威院員工情況,發現他們當值時大部份時間都有戴上N95口罩,卻因接觸病人或調整口罩時沒有消毒雙手,不慎感染。
負責調查的中大公共衞生學院流行病學及生物統計學中心主任劉德輝教授接受查詢時稱,威院在爆發疫症後,於上月十二日已實施在病房內戴口罩的措施,但由於今次非典型肺炎病毒的傳播能力極強,甚至可用「無孔不入」來形容,醫護人員若非做足防禦措施,一個小動作,便足以引致爆發另一次大規模的感染。
接受調查的二十六名醫護人員全部曾在照顧非典型肺炎病患的病房工作,調查發現部份醫護人員可能因多處疏忽,以致感染。其中十五人,即逾六成因工作太忙,沒有在接觸病人前後消毒雙手,可能因此「中招」。
同時,十五人雖然絕大部份時間有戴上口罩,但因感到不舒適,雙手未經消毒下調校口罩、接觸面部或短暫時間除掉口罩,讓病毒有機可乘。部份員工則在消毒的步驟中出錯,例如消毒雙手後才脫下保護袍,或未脫下保護袍便去飲水等。
劉德輝說:「今次呢個病毒嘅傳播力好高,威院人員雖然戴晒口罩,做晒應該做嘅預防措施,做到九成九,但係少少嘅疏忽,或者無意識嘅小動作已經會感染到,所以要將警覺性提高到十足十,所有醫護人員入去幫手前都要特別提醒,同提供訓練,尤其係做義工嗰啲。」
不過,他強調,病毒雖然無孔不入,但若前線醫護人員將警覺提高,仍可以預防。他又說:「呢場仗好難打,要提高警覺到好高、好高。」他認為,院方在抽調醫護人員去照顧非典型肺炎病人前必須提供全面的控制感染訓練,尤其是一些非護理人員。
調查小組會把報告提交醫管局,給其他醫院參考,特別是被指為威院翻版、大批醫護人員染病的聯合醫院,小組又會進一步收集東區醫院及聯合醫院的發病數據,以作深入研究。
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梁家騮指出,不少醫護人員自願到內科及深切治療部協助,醫管局應向他們提供更多預防感染的培訓。他指出「軍隊要受訓、要軍訓,即使我原先唔係做開呢樣嘢,係後備軍,但後備軍都要受過軍訓練㗎。」醫管局有五萬名員工,如果有適當調配,前線醫護人員便不用做得那麼辛苦。
梁家騮又稱,很多市民和病人所戴的口罩根本不合規格,政府及消費者委員會應向公眾提供資訊,做好教育市民的工作。
麥國風回應說,外國處理非典型肺炎病人的醫護人員「着到好似太空衣咁」,足見對付這隻病毒絕不可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