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美國攻伊吃力不討好

平心而論:美國攻伊吃力不討好

美國攻打伊拉克快3星期了,按照開戰前美國的樂觀估計,英美聯軍現在已經「解放」全伊拉克了。但直到現在(4月4日),卻仍在巴格達外圍陷入苦戰,這是英美政府始料不及的。這件事除了暴露布殊政府的自大和輕率外,也反映了一般參戰士兵的天真和狂妄。
數月前,美國政府已很有系統地向國人不斷宣傳一個訊息,就是美國只要集結足夠兵力,陳兵波斯灣,然後用大量宣傳攻勢,呼籲伊拉克人民起義推翻侯賽因,他們相信在文攻武備的進逼下,就會引致伊拉克兵變,殺死或逼侯賽因流亡,美國可不費一兵一卒便能奏效。事實上,侯賽因政權依舊穩固,在此情形下向伊開戰變成無可避免了。開戰前,布殊政府仍相信待數以千計的各類炸彈投下時,伊軍便會喪失鬥志,極有可能未交鋒已崩潰,所以美方把這轟炸行動命名為「震懾」行動(Shock&Awe)。

錯誤判斷自以為是
自這行動開始後,伊拉克不幸已成為美軍各類炸彈的試驗場,大量巡航導彈、雷射導向彈和那些殺傷力極大且不人道的炸彈,如集束彈和地堡彈,不斷投向伊拉克。這些炸彈除了造成平民大量傷亡外,對於消滅伊軍抵抗起不了多大作用,但美軍仍然相信隨着地面部隊的攻城掠地,民眾會夾道歡迎自詡為解放者(liberator)的美軍,就像二次大戰時解放巴黎情形一樣,民眾會送上鮮花和擁抱。但可惜伊拉克人送上的不是鮮花而是子彈,到此美軍方才恍然大悟,原來他們在伊拉克人眼中是入侵者不是解放者,他們的錯誤判斷是來自美政府自以為是的宣傳。

布殊政府一向以正義者自居,他們主觀地把世界分為正義和邪惡兩方,支持美國的是正義,反對的便是邪惡。侯賽因治下的伊拉克便被劃為邪惡軸心的一員,加上侯賽因是獨裁者,對國內異己實行血腥鎮壓,自己家族卻窮奢極侈,胡作非為,所以美國人相信大多數伊國人都想拉他下台。但是美政府不知道,反對侯賽因並不等於歡迎侵略者,他們忘記了世界上仍有愛國主義(nationalism)這回事。

忽略愛國情操威力
歷史上已有無數例子說明,在大敵當前,國人是會暫時放下對領導者的憎恨,團結一致對抗外敵的。最好的例子是二次大戰時史大林統治下的蘇聯,在德軍入侵前,史大林在蘇聯推行農業集體化失敗,餓死的人數以百萬計,他又把數以十萬計的人送去西伯利亞集中營,同時又在軍隊實行清黨,把數以千計的異己軍官殺掉,結果令蘇軍作戰能力大減。即使如許殘暴,當德軍兵臨城下,蘇軍民眾仍然拼死抵抗,傷亡慘重,在整個抗德過程中,蘇聯軍民對史大林擁護有加,這就是愛國情操的威力。
二次大戰時,美軍登陸法國,受到法國人民熱烈歡迎,是因為美軍除了是勝利者外也同時是解放者,把法國自德軍佔領中解放出來,但隨後美軍攻入德國,卻遇到冷淡對待。理論上美軍是把他們從希特拉魔掌中解放出來的,但在瘋狂轟炸後殘存的德國人眼中美軍是入侵者,相信其心態與現時伊拉克人相同。其對美軍敵視態度的改變要待10年後,當德國在美國馬歇爾計劃(MarshallPlan)協助下,迅速恢復經濟增長,改善民生後才成。如果歷史的經驗是會重複的話,美軍若要贏得伊拉克人好感,重點在於能否真的無私地協助伊人重建家園,成立真正民主獨立的國家。
英明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李庚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