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圈短談:開戰屬純經濟行為

財圈短談:開戰屬純經濟行為

中東漫天烽火,美伊巴格達機場的爭奪戰正打到如火如荼,聯軍的每一步進退都影響着華爾街的脈搏。這邊廂,香港也在打仗,打的是見不到敵人(「沙氏」SARS病毒)的「恐怖」戰爭,今時今日的香港,可以說是內憂外患一齊來,本港經濟不知何日再見曙光。
「非典肺」成災,就連外國都落井下石,繼泰國對香港旅客實施限制之後,瑞士又阻攔本港鐘表商參展,看來如果SARS繼續不受控制,很容易成為海外針對中港貿易戰的藉口。一些大行如美林已因此而調低本港今年的經濟增長預測,由4.6%降至4%,並估計恒指有機會滑落到8200點。服務性行業如旅遊、飲食及零售業首當其衝,無疑對早已疲弱的本港經濟造成進一步打擊。
外患方面,焦點仍在伊拉克,美軍雖然據報正在佔領巴格達機場,好像勝利在望,但看聯軍至今未能控制南部巴士拉港等城市的往績,相信巴格達的巷戰打足3個月都不出奇,全球股市將隨戰況的變化大起大跌。

軍火商算盤難敲響
美國挑起戰事,對全球及其本土疲弱的經濟並無幫助,德法美俄等國在伊拉克的利益上各懷鬼胎,已經影響到全球貿易的進展。近日世貿組織(WTO)在卡塔爾的貿易談判,未能就農產品貿易達成協議,原因就是華府與巴黎、柏林關係緊張,自然也將貿易談判政治化起來。另一方面,美國的軍火商大概希望將伊拉克當作練靶場,可作為先進軍備的「ShowRoom」去吸引買家,以重演91至93年全球購買410億美國軍火的輝煌成績。不過這個如意算盤未必打得響,中東各國當年買來過量的武備仍有待消化,全球經濟不景又使到各國軍費預算大減,看來今年最大的準買家就只有還未「出世」的戰後伊拉克傀儡政府!
對於布殊一意孤行要推翻侯賽因的原因,一直是眾說紛紜,德國人就嘲笑小布殊必須贏,因為他沒有兒子再去接棒;主流的看法則是為了石油和鞏固中東的親美勢力。不過,最近也有學者純粹從經濟角度分析,認為美國判斷打仗比圍堵伊拉克更經濟:以美國開戰前在中東駐紮的3萬軍隊和戰艦、飛機等裝備推算,每年為圍堵侯賽因的軍費就達130億美元,如果「侯氏王朝」30年不倒,美國這筆沒有回報的「投資」就達3800億!可見還是開戰所需的2000多億較為化算,何況未佔領巴格達,布殊已大批特批重建的合約予美資「自己友」,打勝仗之後還不是更加為所欲為?難怪有純功利主義者認為,不論戴着甚麼樣的道德面具,人類的一切行為都是經濟的行為,如果不帶感情因素,美伊之戰大概也是這種純經濟行為的例子。
姚遷 泛德國際投資董事
網址:frederick-taylo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