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身份

泡沫身份

跟朋友在飯局中討論下年度的財政預算案,我跟朋友A爭辯得臉紅耳熱,朋友B卻聽得一頭霧水。
「我們在拗怎麼才算中產。」我解釋,朋友A立即接着:「我始終認為擁有兩到五億身家的人才算中產,不是說自己是中產就是中產。」然後A用政治、歷史和經濟角度深入闡述一番。B還是丈八金剛,他問:「香港環境不同嘛,哪可跟工業革命後的英國相比?香港這麼小,中產的標準當然也相對地小。」
A說:「話不能這麼說,香港非常有錢的人雖然不多,但有錢人絕對不少。其實,只要擁有兩幢樓已可稱得上中產的了,在香港大有人在。」B點頭同意,我笑說:「A說的不是兩個單位,而是兩個號碼的物業。」A補充:「中產階級一般都有祖蔭或自己生意,又或是專業人士,而且生活無憂,動輒可以拿幾十萬來開派對;那班人好應該在本地多消費,為解決香港的通縮、財赤貢獻多些。」
B問:「那現在面臨負資產、事業危機的中產階層怎辦?」A苦着臉說:「都資不抵債了,哪還算得上中產?」我感慨起來:「除了泡沫經濟、泡沫樓價,原來還有泡沫身份,香港人真悲哀。」
(編按:康妮續稿未到,暫停一天。)

李樹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