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抗非典型肺炎的戰鬥中,北京昨日傳來捷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昨日宣布,變種衣原體可能是今次非典型肺炎疫症的病源,並可望於下星期公布新特效藥的研究成果。不過,對於這些發現能否有助本港對抗非典型肺炎,本港醫學界持觀望態度。 記者:陳沛敏
【本報訊】北京的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預防研究所首席專家洪濤指出,測試過十種醫治非典型肺炎的新特效藥,初步顯示其中六隻有效,但仍須進行較大規模的測試,預料下周可有公布。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預防控制所昨日在北京召開記者會,中心主任李明在會上指出,從不同地區、不同醫院的五個病例,經解剖後發現一種新的變種衣原體顆粒,跟康復中的病人血清產生反應,相信變種衣原體是引起非典型肺炎的主要原因。中心已緊急訂購兩部P3移動實驗室設備,以加快對病因的研究。
病毒研究所所長阮力同意,發展疫苗是最有效對抗肺炎的方法,他們亦努力研究中,但短期難有成果。研究所已得到國務院的同意,將非典型肺炎列為法定的傳染病,地方若有發現,須立即通知中央,中央亦要將病情定時向民眾公布。
本港衞生署發言人昨晚回應,已得知內地病例發現衣原體的消息;對於有關發現能否應用在本港的病例,發言人表示要先了解詳情。
本身是傳染病專家的香港醫學會會長勞永樂指出,若病原是衣原體,則可用抗生素治療,但現時本港的病例並無發現衣原體,因此醫生使用抗生素治療四十八小時無效後,才界定為非典型肺炎,改以類固醇等治療。他認為,內地的發現對本港具參考價值,但未必對本港的病例有效。
香港醫院藥劑學會藥物教育資源中心項目總監崔俊明也指出,中國與香港的用藥方法並不相同,這顯示廣東與香港的肺炎致病體可能不同;廣東的治療用藥主要是對付衣原體細菌的抗生素,而香港則是使用對付病毒的三氮唑核囗(Ribavirin)。
另一方面,世衞專家小組昨日早上在廣州參觀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後,發言人鮑威爾表示,根據中國提供的資料,顯示內地疫情受到控制。專家今後將集中力量分三方面研究疾病的傳播途徑,首先是了解病人的鄰居及同事;其次是研究實驗室的病毒樣本;最後是把病人住所、工作地點資料輸入電腦,利用人造衞星協助追蹤分析疾病傳播途徑,了解其擴散情形。
專家小組下午抵達相信是內地疫症源頭的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該處於去年十一月十六日揭發首宗非典型肺炎個案後,先後共有二十四宗個案,其中一宗非常獨特,與病者親密接觸的四名家人,包括其子女,竟沒一人受感染;另外有五個個案是沒有接觸過非典型肺炎病人,卻受到感染。專家小組成員今日將到中山大學化驗所及廣東省人民醫院了解情況。
世衞發言人鮑威爾表示,由於研究工作剛剛起步,暫時無法知道哪種病毒是發病源頭和傳播方法,亦不能斷言香港與廣東爆發的肺炎是否互相傳染,但就肯定是同一種病毒。
本港昨日新增二十七宗非典型肺炎個案,包括五名醫護人員及八宗淘大花園個案,令總染病人數增至七百六十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