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非典型肺炎擾亂社會正常運作,香港中文大學心理系系主任張妙清指出,市民面對疫潮危機產生的心理反應,與創傷後壓力反應相似,會出現焦慮、恐懼、惶恐不安及埋怨外界等反應,可能引致心理失調。
張妙清發表聲明指出,病患者、於高危地方工作的前線人員,以及與他們有緊密接觸人士均屬高危人士,政府應及早向他們提供心理支援。
她又補充,在危機情況下容易產生集體恐慌反應,更會滋生歧視態度。
事實上,平等機會委員會近日共收到一百零五宗關於非典型肺炎歧視的查詢,分別來自酒店僱員、義工、航空公司職員、死者家屬及僱主等不同界別。
香港大學醫學院社會醫學系上周進行的電話調查顯示,受訪的八百五十五名成年人中,三成感到不安寧及認為自己有機會中招,一成更認為最有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是患上非典型肺炎(表)。
港大醫學院社會醫學系講座教授及系主任林大慶指出,只有兩成半受訪者正確地認為染病後,非常有可能生存,可見市民對治療非典型肺炎成效信心不足。
此外,城市大學優質評估研究中心在過去三日,以電話訪問了一千八百多名十五歲以上市民,發現不足一成人有信心政府可以控制疫症蔓延,只有三成人有信心醫務人員及醫學研究可照顧肺炎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