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肺炎爆發以後,輿論紛紛指出,港人應改變生活習慣。是的,我們確實需要反思甚至徹底改變一些基本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但並不僅僅是經常洗手、在公眾飯堂吃飯用公筷、不要隨地吐痰等等。保持個人衞生和遵守基本的公德,自然是應份之事,但將生活習慣和方式約化為簡單的衞生守則,恐怕無法回應目前香港面對的危機。
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助理教授 許寶強
香港有病,而非典型肺炎及其後的部份情緒反應只是病徵。非典型肺炎的源頭或許在廣東,但其傳播之快速和廣泛,恐怕與港人的生活方式有密切的關係。大部份港人的生活方式和習慣,十分單一,不是經濟利益,就是社會地位,於是工作要薪高地位好、求學為爭市場競爭力、餘閒就是消費。這些物質要求自然無可厚非,但若生活只等同經濟活動,完全沒有別的目標和喜好,那麼去掉工作和消費,不用回校上學,剩下的就只能是空虛和苦悶。
空虛、苦悶並不好受,然而在單一的社會結構和生活方式影響下,要逃避空虛、苦悶,往往只能是回到工作、娛樂場所和學校,不停的工作、消費、學習(考試?)除了使人身心疲累、精神緊張、抗病力下降以外,還使人無閒顧及生態保育和基本公德,再加上密封的辦公室、商場和公共交通設施,以至為求可迅速回到工作崗位而濫用抗生素,自然為病毒的變種、傳播提供上好的環境。
另一方面,非典型肺炎爆發以後,不少染病或曾接觸病者的人均擔心不上班會失去工作;也有不少家長希望盡快復課,因為擔心子女留在家裏學不了甚麼東西;更多人憂慮疫症會進一步打擊香港的經濟。
為甚麼我們的社會會使失去工作成為「不可承受的沉重」?是否輿論經常宣傳的「不工作」等於「懶人」的訊息過於深入民心?是否與失去消費能力就等於失去受他人尊敬的「消費社會」價值觀有關?為甚麼「學習」一定要回學校?家裏真的沒有東西可學嗎?學校在教導我們的子女甚麼知識?能讓他們合理地、積極地面對目前的危機嗎?能讓他們健康地、快樂地過活嗎?增強子女的「競爭力」,為甚麼不是增強他們的互愛、合作、尊重他人的能力?留在家裏可否向前線的醫護人員學習真正的專業精神、向家人朋友學習相互照顧?為甚麼香港的經濟不能停滯不前、用空出來的時間來真正改善我們的生活質素?分享工作,減少工時,多花點時間在生態、保育和運動休息可以嗎?公平及多元地分配社會財富和地位、建立讓受者有尊嚴的社會保障制度,從而減少「失敗者」的壓力又如何?
要真正轉危為機,徹底反思以至改變港人既有的生活方式,也許我們可考慮在疫症圍城之際,除了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須活動(如醫療、食水等)以外,將一切工作、消費、正規學習等暫停一段時間,讓我們能夠認真地思索以上或其他與生活相關的根本性問題,尋找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和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