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強大的國際壓力下,首次承認今次處理非典型肺炎的反應緩慢,並為傳媒報道不足向民眾道歉。有學者認為,今次事件已深深損害中國形象,是八九年「六四」以來最壞的一次。《亞洲華爾街日報》評論文章認為,中國改善並不足夠,呼籲以五月一日為限,若中國不把改善措施升級,國際社會可暫時切斷與中國的交通聯繫。 記者:譚秀嫺、謝明明、盧文烈
【本報訊】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李立明承認,對付今次非典型肺炎,「我們國家的應急反應的能力,相對是弱的」,認為醫護人員對於傳染病的意識不足夠,要加強培訓,「不論是我們的醫護人員,還是我們的社會,對傳染病的嚴重程度、防治的重要性,觀念逐漸淡漠」,是造成令醫護人員發病率高的主要原因。
他昨日在記者會上又承認,中國傳媒對非典型肺炎的報道不足,疫情發生以來,中國衞生部門與媒體的配合不夠充份,影響了民眾對該病的認識及自我保護能力,他為此向民眾道歉。
據中央社報道指出,在中國衞生部長張文康說明中國疫情後,中國民眾開始議論紛紛,所以李立明昨日的記者會被視為有「消毒」意味;可是,記者會只有內地和香港記者出席,會上並批評外國傳媒的「炒作」有「政治目的」。
香港嶺南大學政治及社會學系副教授梁潔芬表示,中國政府處理非典型肺炎的手法,已損害其國際形象,她同意這是自「六四」以來中國形象最差的一次。
她解釋,外國最大的怪責是,如果中國更早把這病通知香港,令香港有防備,這病就不會由香港擴展到世界各地;國家領導人如胡錦濤、溫家寶等知道事態嚴重,作出處理,惟中國已受損的形象可能「無可挽回」。
科技大學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馬嶽則認為,外國會覺得公布有關資訊是人命關天,不明白中國為何不予公布,及不讓世衞前往廣東;但世衞抵達廣東後,如發現中國的病毒與香港不同,中國便未必要為其他國家的非典型肺炎負責。
此外,昨日的《亞洲華爾街日報》一篇評論文章指,北京處理非典型肺炎的手法由本周中期開始有了重要改善,但仍遠不足夠,所報稱的病例數字的準確性也成疑。
文章指出,北京的隱瞞,會嚴重影響世界其他國家;中國需要像新加坡和香港般,採取隔離措施,進行大規模民眾宣傳,而不是把一些未公布的資料都當國家機密;同時,須讓記者有更大採訪自由進行調查和報道,因為現時的官僚做法,即使決策人也未必掌握全面的資料。
文章警告,如果在「五一」旅遊的黃金檔期前,北京不把措施升級,國際間有需要暫停與中國的交通聯繫。
國務院副總理吳儀日前到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時說,衞生工作關係到廣大民眾的健康和切身利益,非常重要,所以要建立應急處理機制,並推行農村衞生改革及完善衞生防疫制度等。
上海市衞生局昨證實有首宗非典型肺炎病例,顯示非典型肺炎已蔓延至中國最重要的商業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