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援學童不開心不敢講

綜援學童不開心不敢講

【本報訊】「見到啲同學放學後參加紙雕班,玩得好開心,我好羨慕!」,現時就讀小四的十歲小女孩盈盈,生活在一個單親家庭,一家三口一年前開始申領綜援。她感覺自己的生活,與其他人有很大分別,「啲同學可以隨時買嘢食,買嘢玩,我覺得自己冇咁自由」。盈盈坦言,害怕受到別人歧視,因此會刻意隱瞞自己的綜援學童身份。
類似盈盈的情況,在貧富懸殊的本港多的是。明愛社區發展服務在上年十二月至今年一月,訪問了三十二名綜援學童,以及一百二十八名領取綜援的家長。調查發現,分別有四成一及兩成二綜援學童,在遭受家長拒絕購買食物及衣物時,會感到不開心及不滿意(見表)。另有六成三學童,不會告知別人自己領取綜援的事實,原因是怕被人嘲笑、歧視及談論,亦有部份是因受到家長吩咐。

免父母擔憂
領取綜援的家長方面,三成人會因孩子要穿舊衣服而感到內疚及自責;當拒絕孩子外出用膳或購買零食的要求時,兩成人會同時感到不開心。
調查亦訪問了二十八名非綜援學童,發現當家長拒絕購買零食時,有七成一人會感到不開心,有一成半甚至會嬲父母,與綜援學童組別相比,較多人出現負面感受。
負責調查的社工劉恒偉認為,綜援學童及非綜援學童的生活需求基本上大致相同,調查結果顯示非綜援學童出現較多負面感受,是因為綜援學童為免父母擔憂,不敢表達不開心的感受,抑制負面情緒。他擔心,學童逃避面對負面感受,長遠會影響他們的社交生活,以及建立自我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