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軍戰局有突破,南路軍已逼近巴格達,伊拉克雖然否認,但從立場絕非敵視伊拉克的卡塔爾半島電視台採訪隊也被禁止在巴格達報道來看,伊國已決心收緊資訊發放。這個舉動絕不似是伊國對戰情樂觀的徵象。
伊軍會不會是故意誘敵深入,再切斷聯軍先頭部隊?可能性很微。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橫越幼發拉底河的一條大橋完好地落在美軍手上,而且該段河道兩邊都是濃密灌木,只要伊軍炸斷大橋,便可堅守一段時間,讓美軍在渡河搶攻時付出重大代價,只能靠運輸力遠不及公路大橋的臨時浮橋作通道。這樣的話,伊軍反攻時,美軍先頭部隊便難以後撤,救兵亦難以增援。伊拉克放棄如此容易防守的地形,似是倉皇退走多於誘敵深入。
筆者先前曾預測過美軍以逼近巴格達為餌,誘使共和國衞隊離開防禦陣地迎擊,然後在伊軍調動時利用空襲予以重擊。看來,美軍應已採取這個「迫城打援」戰略。有報道指鎮守巴格達北方的共和國衞隊阿德南師和尼布甲尼撒師的單位已南下助戰,美軍先頭部隊亦遭遇反撲,南部戰局進入關鍵階段。
在北方戰局方面,筆者曾分析過除非土耳其答應開放陸路補給線,否則聯軍北方部隊不能靠空運補給而從北路夾擊巴格達。但現時土耳其既已開放陸路補給線,甚至已有補給車隊開入伊拉克北部,美軍只要集中將坦克、大炮、攻擊直升機、裝甲車等重武器空運伊北,再倚賴陸路補給燃料、糧水、彈藥,便可以在七至十天時間內,建立一支有力發動進攻的部隊。相比於南路,北路軍的最大優勢是補給線通過土耳其及伊北庫爾德族控制區,不虞伊軍侵擾,又沒有主要河道等扼制點(chokepoint),補給線比南路軍更可靠而順暢。當然,在摩蘇爾及基爾庫克一帶仍有伊軍部隊,但在庫爾德族戰士及空中攻擊支援下,美軍毋須擔憂後方,可以全力進軍巴格達。
伊軍目前面對一個兩難之局:若將阿德南師和尼布甲尼撒師大舉南調,截擊美軍第三步兵師及海軍陸戰隊,北方防禦網便會空虛,會被聯軍北路軍突入;如不調兵,南面防線可能被攻破,加上美軍第四步兵師先頭部隊已經開抵科威特,其「阿帕奇」直升機隊日內便可以趕赴戰場,令南部戰線更加吃緊,伊拉克正面對「調兵難不調兵也難」的窘境。喪失制空權令伊軍失去偵察手段、快速調兵能力及打擊能力,其影響日益浮現。
美軍有第一○一空降師及第八十二空降師兩支可以迅速移動的部隊,加上佔領了若干伊拉克機場,現時掌握了進攻決定權。巴格達南方空虛則可從南路進攻,北方空虛則可以化牽制性攻擊為主攻。須知道,伊軍調動也不是上車開車般簡單,而是要準備補給,在公路上無遮無掩,很易成為聯軍戰機和攻擊直升機的獵物。伊軍當然也有防空武器,但中東戰史已經證明,在開闊地形上,沒有部隊可以單靠防空導彈和高射炮保護自己。更何況聯軍空軍具有夜間攻擊及在炮火射程外攻擊的火力(即所謂「距外攻擊」(stand-offattack)」。
韓戰時北韓部隊把美軍和南韓軍壓在南韓釜山市附近的小區域,但麥克阿瑟出其不意在漢城附近的仁川登陸,一舉掐斷北韓補給線,令北韓部隊潰敗。九一年波斯灣戰爭,聯軍用種種手段(包括海軍陸戰隊佯作登陸科威特),吸引伊軍把部隊集中在科威特及接壤科威特的伊拉克邊境,然後打出一記重重的左鈎拳,以第一○一空降師及第七軍深入伊拉克後方,切斷伊軍後路,全殲伊拉克部隊。孫子兵法有云:「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美軍列《孫子兵法》為必讀書籍,絕不會毫無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