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第一回合 - 李怡

李怡專欄:第一回合 - 李怡

美伊戰爭已進行了半月有餘,顯然沒有像早前一些輿論說的幾天內結束,甚至開戰時筆者預料會拖一個月,也太樂觀了。
戰事延宕,一般估計至少要拖兩三個月,可能更久。股票市場在剛開戰時一度上升幾天,現在也再次下挫,而油價則再起。戰爭的不明朗進一步打擊美國以至全球經濟,美國消費信心指數創下九年半來的最低水平。
美英聯軍作戰不順利,與美國主戰派在開戰前錯估形勢有關。主戰派當時認為,美國軍事科技在過去十年有突飛猛進的發展,相對來說,伊拉克軍力過去十年在國際判裁之下則有所萎縮,十年前美伊戰爭中伊拉克軍已不堪一擊,此長彼消之下,美軍應更可以迅速克敵制勝,此外,美國又估計伊拉克人民在侯賽因殘暴統治下,早有離心傾向,正如阿富汗塔里班政權一樣,美軍一到,伊軍即倒戈,人民也予美軍「熱烈歡迎」。
但實際情形並非如此。這次美國出兵,沒有聯合國的授權,國際社會也有相當強烈的反戰之聲,再加上侯賽因在國內掌握了所有宣傳工具,因此,美軍雖認為自己是正義之師,但伊拉克軍民在民族主義的激勵之下,也認為伊拉克才是正義的力量,侯賽因很容易激發起軍民同仇敵愾之心。伊軍兵力雖弱,但戰意堅強,美英聯軍的推進不但極不容易,而且伊拉克人還有人肉炸彈的襲擊,使美軍的傷亡遠超預期。

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錯估形勢,以為憑空中戰力、電腦科技及小型、機動地面部隊即可克敵制勝,因此他原先主張美軍只需六萬兵力就能攻入巴格達。後來他與中央司令部司令法蘭克斯達成折衷,決定在波斯灣部署二十五萬兵力。但這仍只是十年前第一次波灣戰爭美軍參戰的半數。顯然過於輕敵。在上次波灣戰爭時擔任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的現任國務卿鮑威爾,他一向主張用兵之道貴在審慎,保守及要動用「壓倒性武力」。
除了戰略上失算之外,在戰術上則由於土耳其國會拒絕給美國借道,而打亂了美軍部署。法蘭克斯為此曾建議推遲戰爭,但被拉姆斯菲爾德否決。而後翼補給線漫長及增援緩慢,也使美軍的推進困難重重。
戰事拖延,戰況激烈,美軍死傷超過預期,伊拉克平民無辜被殺漸多,伊拉克既沒有軍隊倒戈又沒有人民夾道歡迎美軍,美國至今又未找到侯賽因製造大殺傷力武器或生化武器的證據,都使布殊和美國主戰派有道義上、聲譽上受挫。
美國已先輸了第一回合。往後發展如何,就要看美國主戰派的智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