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殊政府打算在推翻侯賽因之後,在當地建立民主政制,未免近乎一廂情願。他們希望這個嶄新的民主政權,以冷戰後期「絲絨革命」席捲東歐之勢,成為回教世界的模範。不過,在伊拉克以至其他有大量回教人口的國家建立穩定的民主政制,困難比想像中大得多。在中短期來說,恐怕美國政府將徒勞無功。
日美國卡托研究所資深成員PatrickBasham
細心研究民主政制形成的社會條件,自會得出這個不樂觀的結論。專研政治文化和民主價值的政治學家RonaldInglehart教授,以「全球價值觀調查」的結果作出分析。這項調查涵蓋七十多個國家,包括十個實行民主或獨裁統治的回教政權。Inglehart教授以「自由之家」的政治權利和公民自由指數,作為民主程度的指標,再比較「全球價值觀調查」,發現兩者的數據有密切關係。他的結論是,「在回教國家發展民主政制,看來前景頗為黯淡」。
回教徒人口佔多數的國家,只有四分之一實施民主普選。不過,大部份回教國家的民眾,都很接受民主理念。可惜這並不足以令民主落實。Inglehart教授認為,「大致上說,民眾的公開支持是民主體制出現的必要條件,但卻不是充份條件」;也就是說,還有其他必要的因素。
一個國家要建立穩定的民主體制,必須先發展出根深柢固的政治文化。下列各項因素都有助推動和鞏固民主政制:一、政治互信:各政黨相信彼此均遵守民主規則,在選舉失利後會自願交出權力;二、社會寬容:例如接納同性戀組織這些非主流團體;三、經濟發展:民眾生活豐足,才會對民主政制和在位的政客投以信任一票;四、社會廣泛支持男女平等;五、社會高度重視言論自由,並在決策時廣邀各界參與。
Inglehart教授指出,回教社會在政治互信、社會寬容、經濟發展、兩性平等和鼓勵政治參與這五方面,都遠遠比不上成熟的民主國家。
跟其他地區一樣,回教國家的民主發展,跟其政治文化關係密切,而其政治文化則顯然與經濟發展程度息息相關。與貧窮國家相比,民主政制顯然更有可能在發達國家形成,也更容易穩步發展。民眾生活水平提高,就會進一步要求加快民主步伐。
正因如此,回教國家當中經濟最發達、社會最寬容的土耳其,現正跟南非等國家一樣,逐步過渡至全面民主的制度。而政治氣候較開放的伊朗,也恰好是第二富有的回教國家。然而,伊拉克以及一眾較貧窮的回教國家,除非經濟和國民收入突飛猛進,否則相信難以建立穩定的民主制度。
布殊打算在伊拉克建立民主體制,其實是設想一群伊拉克精英,透過討論和討價還價後,可以在短期內落實一部新憲法。布殊政府在伊拉克成立民主政府,可能有助建立民主的政治氣氛,但也如同押下巨注。此計劃一旦成功,可說開創了民主先河。
另一方面,根據現有的經驗證據,上述民主進程的因果關係應該顛倒過來。在九十年代,兩位著名的政治學者曾經研究了一百三十一個國家的發展經驗。結果顯示,一個國家的政治文化,隨着經濟發展才不斷成熟,繼而令整個民主制度更穩固,更完備。簡言之,政治文化塑成民主體制,遠超乎民主體制影響政治文化。
故此,布殊政府在伊拉克建立民主政制,困難必定非比尋常。實際上,伊拉克的民主前途,固然繫於舉行獲聯合國確認的民主選舉,但更重要的是引入自由經濟,並寄望經濟的長遠發展可進而改變當地的政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