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王子及公主就快快樂樂地生活下去。」童話故事的結局,其實才是現實生活的開始──由單身變為兩人共同生活,要重新適應的事情可不少。新婚甜蜜蜜,由收到第一張帳單開始,挑戰便來了。家庭開支及兩人之間的財務分配,可真是一大考驗,若處理得不好,分分鐘會因錢傷感情。 記者:丹琍、劉積玲
婚前婚後,理財取向可說大大不同。簡單來說,婚前只須顧及個人,但婚後則須以家庭為出發點,各項開支、保障、儲蓄投資都變得複雜起來,必須作出適當的改變。
先說家庭開支方面。舊時代的女性,婚後大多不再工作,家庭開支全由丈夫負責;但隨着時代轉變,女性的收入及學歷相對提高,女性婚後不但會繼續工作,共同負責開支,而且還會選擇財政獨立,各自投資及儲蓄。
美國萬利理財總裁張佩儀建議:「夫婦大可設立一個聯名戶口,專門支付家庭相關開支,而自家的金錢則自行放於私人戶口處理,這樣既可共同承擔家計,又可做到獨立理財。」
不過,夫婦二人事前一定要商議好各自的供款比例、哪些項目屬於家庭開支範圍,並且要商量好聯名戶口是一個人或是要共同簽名才可作實,以免日後出現爭拗。「大部份的年輕夫婦都會各自將收入的一半作為家庭開支,亦有部份夫婦會將全部收入共同處理,方式因人而異,最重要是雙方有共識。」
婚前婚後,需要的保障轉變極大。由於很多人組織小家庭後都會選擇買樓安居,這樣便需要為另一半的將來提供保障,一份足夠的人壽保險就更少不了。保險業人士指出,簡單來說,計算個人所需的保障額,起碼要計算之後十年的個人負擔。
舉例說,若然尚欠按揭貸款200萬,那麼個人保障額起碼要達100萬(假設兩夫婦收入接近);要是計劃生育,那就更應計算至孩子18歲的教育費。由於所需保障額不低,不妨考慮在終身壽險以外,購買一份保費低廉但不設儲蓄成份的定期人壽。
此外,婚後的投資取向亦有需要作出調整。正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龐愛蘭指出:「單身人士投資可以較進取,但成家立室以後,顧慮多了,所以會傾向較保守的投資方式,回報率多少反而是其次。」
她補充,她有一位男客戶,單身時愛刺激及好勝,專愛炒窩輪;到婚後便轉為投資較穩健的股票及債券基金;到有了孩子之後,更將80%資金購入保本基金。從而可知結婚前後,投資者對風險承受程度的轉變。
其實,不但是婚後大家的理財態度要有共識,雙方對對方的財政狀況更加要有個概念,這點最好在婚前已經坦誠了解。基於現代男女婚後多維持財政獨立,為了尊重對方,很多時對另一半的財務不甚了解,到出事時才驚覺問題嚴重。
有些人在婚後才發現伴侶欠下巨債,不單止不能負擔家庭部份開支,更要代他償還債務,打亂了個人經濟部署,令所有計劃失去預算。所以,若其中一方負有個人債務的話,最好在婚前談妥還款安排,令伴侶早有準備。
要注意的是,一旦伴侶債務太大,未能清還而須面臨破產的話,另一半有可能亦會被牽連。舉例說,若然居所為聯名物業,破產管理署或會要求變現物業,取回屬於破產者的一半資產以還債。而根據法例,破產管理署有權不容許破產者對其人壽保險繼續供款。此外,部份行業如律師、會計師、地產代理等,破產後未必可以繼續留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