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都有分析和報道指電影「黑鷹十五小時」所描繪的索馬里摩加迪沙之役,對美軍在伊拉克境內打巷戰有啟示,甚至有指伊拉克方面向士兵播放此電影,讓士兵從中偷師,學習在巷戰中挫敗美軍之道。該次事件亦被很多論者引述為美軍「不善於打巷戰」的證明。筆者認為,該次戰役頗值得作進一步討論。
事件發生於九三年十月三日,當時索馬里陷於軍閥混戰,包括美軍在內的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進駐當地恢復秩序。其中一個軍閥艾迪德的部隊與維和部隊為敵,並曾搶奪救濟糧食自肥。美軍視艾迪德派系為打擊對象,在接獲線報下,在當日下午派出精兵一百四十人(包括游騎兵及三角洲特種部隊),乘「黑鷹」直升機空降一間酒店,捉拿艾迪德兩名重要手下。但當地民兵大舉反擊,一架美軍「黑鷹」運兵直升機被民兵用火箭推進榴彈擊落,令美軍司令不敢用直升機撤走被包圍的美軍,陸路援兵卻在城中迷路;車隊在槍林彈雨中穿街過巷,仍無法打開包圍網,戰鬥以巷戰形式持續到翌日清晨,美軍才在聯合國維和部隊中其他軍隊的戰車支援下,突破包圍圈救出同袍。一名美軍戰死後被脫光衣服拖行遊街,畫面極為震撼。當時的美國總統克林頓急令美軍撤出索馬里。
因為拖屍遊街及撤軍的宣傳效果,很多人認為美軍打了敗仗。筆者認為,這個結論值得商榷:美軍第一階段的目的是擒人,第二階段目的是突圍,兩個目的最後都能達到,付出的代價是十八死七十傷,不可謂不重,但索馬里民兵死亡人數在五百至七百人之間,傷者逾千。以戰果而論,不見得是一場敗仗,除非有人認為美軍人命更有價值,三十個索馬里民兵換一個美軍也算是美軍吃虧。
美軍被圍以致多人傷亡有若干因素,首先是軍隊在部署行動時錯誤估計,以為任務在一小時內完成,沒有帶夜視裝備上陣。加上當時美軍為了公關效果,沒有配置重型攻擊直升機和裝甲車等裝備,只靠M948悍馬車和卡車等「軟體」車輛闖陣,由於這些車輛不能推開路障,被迫四處兜路,以致最後傷亡重大。
摩加迪沙之役,會不會在巴格達重演?筆者不敢斷言,但有幾個因素必須正視:首先美軍的夜視裝備又換了代,性能更先進,而且每個戰鬥人員都有配備。此外,如果美軍攻打巴格達的戰術並不是深入敵陣,而是逐街區攻佔,戰術情況又有不同,美軍就不易在街巷中被四面伏擊,而且巴格達街道比較寬闊,像摩加迪沙般近距混戰的場面較難出現,再加上一些巷戰利器如偵察機械人、超小型偵察機,可以擊穿牆壁對付狙擊手的大口徑狙擊步槍等,都令戰術情況與九三年不同。
當然,伊拉克守軍也遠非索馬里民兵可比,至少配備了一定數量的反坦克導彈、夜視器和便攜式防空導彈。特種共和國衞隊訓練有素,決非只拿着步槍便上場的民兵可比。因此摩加迪沙之戰並無重大啟示性;美軍不願打巷戰是事實,但絕非不善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