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病了,而且病情有惡化迹象。市面上人心惶惶,交談接觸保持距離。街上行人減少,步伐也收慢了;學校停課、過境人潮不再、食肆和旅遊區變得冷清。
香港理工大學商業學系副教授 林本利
自九七年回歸以來,香港可說多災多難。從禽流感、八萬五、科網泡沫爆破;到近年再次出現禽流感,之後登革熱,以至現在的非典型肺炎,天災人禍一個接一個而來。已令香港人對目前的生活感到無奈,對前景失去希望。
每個人每個家庭都處於不同的困境,看不到出路。倘若你問他們未來一、兩年會有甚麼計劃,相信很少人可以清楚回答。在對領袖失去信任,工作朝不保夕的日子中,沒有人奢求「明天會更好」,只希望明天不會再更差。
在這困苦沮喪的時候,確實不應再互相指摘,反倒應該一起反省反思,港人為何從高處墮下到如此深淵,我們是否已全無優勢,只能坐以待斃?
自從八四年中英兩國簽署聯合聲明後,直到九七年,香港人便過慣無憂無慮的生活。但當我們物質生活不斷改善,財富收入不斷增加的同時,有沒有顧及生活質素,居住環境,以及重視平等、廉潔和道德誠信等價值觀?
正如近日《南華早報》的社論所說,當港人不斷累積財富,人人唯利是圖的時候,我們已犧牲不少休閒時間,和家人朋友的交往逐漸疏離,樓宇愈建愈高,商廈高至太平山山頂,住宅樓宇竟然可建七十層高,完全忽略四周環境和景觀。空氣質素日差,居住環境擠迫和緊張,高血壓、心臟病、精神病愈趨嚴重,完全忘記健康才是我們最重要的財富。
過去幾個星期,當不明來歷的肺炎疾病在各醫院爆發後,香港人在缺乏領袖帶領下,在大難臨頭的情況下,原來是可以拋開個人利益和過往互相敵對的態度,一起沉着應戰,共同對抗病毒。
我們見到各前線和後方支援的醫護人員,不眠不休努力對抗病毒;他們與時間競賽,務求盡快找出病毒的來源。傳媒工作者,無懼病毒已廣泛傳播,仍舊緊守崗位,為市民提供最快和最新的消息。
學校負責人和家長,亦改變過往緊跟官方指引做事的方式,憑個人判斷和從公眾衞生安全角度去考慮,作出應否停課的決定。在領袖真空的時候,港人原來可以做得更好,懂得怎樣齊心自救。
年初特首的施政報告,指出香港需要與珠三角融合發展。其實過去十多二十年,在沒有政府推動下,港人已把工廠北移,在珠三角聘用超過一千萬工人。香港憑着本身的制度,例如法治、廉潔和資訊自由,繼續成功扮演着中介人角色,吸引貨物和資金流出流入。
雖然經濟持續低迷,前景未明,但大部份的港人依然願意留下來,因為我們對本身的制度仍存有信心。港人不會期望政府能夠在經濟上可以為我們做甚麼,只希望特首不要讓我們的制度與內地融合──製造特權分子,報喜不報憂,妨礙資訊自由流通。
倘若對抗肺炎是政府首要工作,便應該把二十三條立法押後,更不要像過去半年,製造財赤恐慌,令經濟進一步萎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