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搏擊:透明開放遏止疫情

民主搏擊:透明開放遏止疫情

香港民主發展網絡 張楚勇

非典型肺炎肆虐香港,是特區自回歸以來遇到的最大挑戰。雖然至今仍未能控制疫症,但幸好我們身處一個開放社會,政府不能壟斷資訊,在傳媒高度監察下,保持相當的透明度。因此,儘管輿論對政府的處理措施有不少批評,但對疫症發生的種種情勢,還能比較了解。
開放的社會和透明的制度,是民主體制的要素。這些要素在協助我們應付疫症和防止疫症蔓延等方面,都發揮着重大作用。對內而言,透明、經得起分析的資訊,是建立互信的基礎,也是教育全民預防疫症的必須條件。對外而言,沒有透明的資訊便不能對其他地方發出對症下藥的預警;這就是為何我們沒有因為廣東先爆發疫症而能防範未然,但外地如新加坡等卻能以香港為鑑,做足種種預防措施的因由。這等民主開放的優點,並非是一向慣於服從長官意志的一些官僚所能體會的。
儘管我們的社會還算開放和透明,但還不是充份民主;因此,宣稱會急市民所急的高官問責制,在應付非典型肺炎時,卻落後於民情。如果我們的問責官員是向民選的特首或立法會負責的話,他們大概會更着緊於民情。至於早前關於疫症是否已向社區蔓延的爭議,則既涉及醫務人員間的專業判斷分歧,也牽涉不同判斷對整體社會造成不同影響的考慮,誰是誰非並非黑白分明。

社會反應彌補政府不足
不過,民主社會和只訴諸民眾情緒的民粹式社會也是不同的,前者以取得人民理性共識為依歸,後者則以理性以外的方式來鼓動群眾以達到政治目標。我們要的,是民主理性的社會。在這方面,政府、大眾傳媒和輿論領袖的責任非常重大。在目前關於非典型肺炎的訊息中,不少是未經證實的傳言,使市民困擾。這正反映了市民對這個非民主政府的信任不足,政府的反應又未能使市民充份放心;但也同時反映了媒體傾向以誇張煽情手法來處理新聞,缺少深入客觀的準確調查的報道傳統。
幸好我們的民間社會還有相當活力。因此,謠言並未造成大恐慌,有根據的資訊仍隨手可得。不少人士,包括私家醫務人員,自發支援前線工作人員;不少公營和商業機構也作出配合,希望遏止疫症擴散。社會各方的參與,彌補了政府力有不逮之處。
開放透明的制度、理性多元的輿論監察、緊貼民情的系統、充滿活力的民間社會、以及積極參與的精神,都是民主的要素和優點。在這次對付非典型肺炎事件中,再一次證明我們的社會要有更多民主,因為只有這樣,香港才更有優勢,才更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