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張國榮這顆巨星的殞落,令不少港人傷心哀痛。有學者更擔心,知名人士自殺可能會對社會大眾精神健康有負面影響,出現更多市民自殺,尤其對二十五至五十九歲一班中年人的影響最大。因為張是與他們共同成長的人,關係密切。學者呼籲長期情緒低落的人士要向醫生求助。
香港大學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表示,張國榮在香港歌影視的滲透率很高,尤其對二十五至五十九歲一班歌迷,會感到很悲傷,很難接受他的身亡。該中心有同事,因為張國榮的逝世而哭上一個晚上。港大行為健康教研中心總監陳麗雲亦說:「(自殺)係會有傳染性,佢哋會覺得,同年紀捱出嚟,咁有成就都係咁,於是喺佢哋心中種咗個自殺嘅種子。」
葉兆輝又引述外國一個研究,發現在戴安娜王妃逝世後一個星期內,英國整體自殺率比前一年上升一成七,所以有理由相信,今次張國榮的去世同樣會在香港引發相似的情況。
他又指出,根據九七至○一年的數據,這個年齡組別的自殺率由於經濟和家庭問題,上升了兩至三成,現在再加上這個消息,這群人會是高危人士。
不過,港大精神科副教授陳友凱強調,即使高危人士都可以預防自殺。他引述外國一名學者Barracough的研究指出,在自殺四星期前,七成六人會有失眠的情況。另外近七成人會表現頹喪,其餘症狀包括體重下降、憂慮緊張,對事物失去興趣和甚少參加社交活動等。這些症狀其實與張國榮在遺書上寫的「Depression」(抑鬱症)十分相似。
他又稱,其實患上抑鬱症不是罕見的情況,不應覺得羞恥。如果遇上這個情況,應主動向別人傾訴,或者向醫生求助;其他市民亦應該多留意身邊的親人和朋友,確保他們的精神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