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港人這陣子已陷入非典型肺炎的恐慌中,成年人的情緒飽受困擾,心靈脆弱的小孩子所受的影響更大,故向社會服務機構求助的個案增加。社工和心理專家指出,家長應以正確態度處理孩子對疫症的恐懼,若發現子女出現失眠或發噩夢等焦慮症狀,應尋求專家的協助。
小童群益會輔導中心輔導員姚清嫦指出,近日接獲的求助電話中,大部份是孩子查詢有關非典型肺炎的問題,有些更擔心自己受到感染而恐懼。日前一名年僅五歲的孩子哭着致電給輔導人員,說街上人人戴着口罩,氣氛緊張,令他很害怕。她建議,家長應讓孩子表達自己恐懼的情緒,然後與他們分享正確觀念,減低他們的困擾。
青年協會轄下的「關心一線」自上周二已接獲近千個有關非典型肺炎的個案,其中居於淘大花園E座的青少年,對被隔離感到難受,自己被視為怪物,擔心將來受到歧視。
香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區潔芳昨在記者會上稱,防止肺炎的措施愈來愈多,兒童卻難以明白背後的原因,家長應教導小朋友,肺炎病毒只可生存幾小時,只會從眼、口和鼻子進入身體,孩子掌握這些資料後,會明白經常洗手的道理。
港大多個學系發起「齊心行動」,動員教職員和學生設立網上資訊平台及熱線電話。港大心理學系設立五條熱線,每日下午二時至八時由教職員和研究生接聽,協助需要心理及社區支援的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