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毒中不知毒

身在毒中不知毒

香港地球之友總幹事 吳方笑薇

非典型肺炎這場仗真的不易打。當社會各界為控制病毒傳播而作出防範的同時,也值得我們關注其他隱藏的危機和對策。其中一項是室內空氣質素問題。雖然非典型肺炎的主要傳播渠道是通過飛沫、接觸感染,但也值得注意空氣的流通量和污染。汽車廢氣和發電廠的排放直接影響城市空氣又間接影響室內空氣。
香港的室內空氣質素一直令人擔心。地少人多、高密度城市化的居住環境、高流量的人口遊客、密封式的建築物設計、空調抽氣系統的維修清理缺乏監管,加上潮濕氣候環境因素,香港不知不覺變成細菌和病毒天堂!
地理環境因素改變不大,但是居住、辦公室、娛樂環境可改善的地方實在不少,其中室內空氣質素管制尤其重要。七成香港人大部份時間花在室內。自一九九七年政府完成室內空氣質素管制研究後,成立了室內空氣質素管理小組,協調十個政府部門、四個政策局,推行自願性的二級制室內空氣指標。至今,實質管制仍然有限。該研究進行的公眾問卷調查發現三分一被訪者不滿自身樓宇的室內空氣質素。研究報告亦承諾二○○三年檢討室內空氣政策和法規。

發展與環保不平衡
地球之友於兩年前就公眾對室內空氣的認知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現超過一半受訪者從未聽過「室內空氣質素」這個名詞;聽過「室內空氣質素」的受訪者中,逾九成不清楚影響室內空氣質素的因素,以及室內空氣質素對健康的潛在危險,反映公眾對室內空氣問題的了解不多,需要強化。
病態建築物和病態空調系統是另一枚計時炸彈。政府是時候拿出積極的政策和法規,首先明確制訂室內空氣安全標準。範圍要包括辦公室、公眾地方、學校、家居、海陸空交通工具。
香港要成為世界級城市,就要先從自身的生活、環境和空氣質量做起,為香港爭回投資者和遊客的信心。環境保護是刻不容緩的。這個疫症危機敲響了警鐘。香港的急功近利、經濟掛帥、漠視環境污染和生態失衡,最終是自食其果,是夢醒的時候。黃金夢GDP的背後要賠上甚麼代價?環境污染引發病毒瘟疫。甚麼玫瑰園、米奇老鼠、IT港、物流中心和投資移民的美夢最終也成泡影。
是時候改變政策思維,糾正發展與環境保護不平衡的形勢,為香港換換氣,為香港人爭爭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