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殊說,美英對伊戰爭一定會打贏。對他的說法沒有人會懷疑,問題只在要付出多大的代價:上萬億軍費與戰後重建,對美國與世界經濟的影響,美元的壓力,對以聯合國為基礎的國際規範的破壞,對美國與歐洲、中東關係的影響……。
董伯說:對抗非典型肺炎,一定會打贏這場仗。對他的說法也沒有人會懷疑。因為據醫學界人士告知,隨着這種病毒進入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隨着人們生理上的抗體增加,它的威脅一定會逐漸轉弱。加上這種病的全球死亡率只有百分之三至四,因此疫情是會從高峯期轉走下坡的。廣州市的情形也是如此。但問題是要付出多大的代價。據一位在公立醫院工作的醫生告知,光是藥物,治愈一個病人就需十萬港元,更不計其他開支。而酒樓、食肆、影院、百貨公司所有公共場所的冷冷清清,市民消費大幅下降,外來旅客驟減,均使香港接近死城,已經疲弱的經濟更是百上加斤。香港市民對特區政府的離心傾向大增。這代價可說非常沉重。
美國對伊戰爭付出沉重代價,是布殊政府及國會的選擇。無話可說。香港為非典型肺炎付出的沉重代價,卻是董伯領導下的特區政府緩慢反應,思慮過多,沒有及時採取果斷措施所致。
一九六八年香港發生霍亂疫症。當時正處於左派反英暴動的後期,但港府立即行動,一面宣布香港為疫埠,隔離與病人有接觸人士,全港進行防疫注射,一面每天向社會公布疫情發展,絕不隱瞞或淡化疫情。於是,香港市民及全球國家都知道,港府非常緊張而認真地對付疫症。
新加坡在這次處理非典型肺炎中,贏得市民信心,外來旅客所受影響相對而言也較香港為小。原因就在於新加坡政府在三月十四日即對與病者有接觸人士採取隔離措施,跟着又全國停課,劍及履及的行動使人民與外界感到新加坡政府正非常緊張而認真地對付疫症。
這樣緊張和認真,有沒有效呢?六八年港府採取緊急措施後,疫症仍蔓延一段時日。新加坡這次採取緊急措施後,仍有人染病,星期天又增加了一名死者。新加坡政府在宣布停課那一天說,從醫學角度,目前並無強烈理由停課,停課是為了回應家長的關注。
紐約前市長朱利安尼在他的著作《決策時刻》中說他處理危機的信條是,「儘管去做」,必須立即回應市民的關注,有時候,民眾只是期望自己關注的問題,已受到政府關切,有人立即處理,至於結果是否如其所願,反倒不是重點。
六八年港英應付霍亂疫情,這次新加坡處理非典型肺炎,以及朱利安尼為「九一一」災劫應變,所提供的經驗都是:立即行動,緊急關注,資訊公開。這樣民眾與外界才有信心。像中國內地那樣隱瞞疫情,像特區政府對疫症擴散的吞吞吐吐,或像龍永圖責備傳媒報道,都只會使民眾與外界更加恐慌。
李怡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