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智慧:利用衍生工具規避風險

理財智慧:利用衍生工具規避風險

一向以來,較為保守的投資者,對衍生工具都會望而生畏,主要是因為市場對衍生工具一向有種錯覺或誤解,認為衍生工具的主要作用是作為投機炒賣的工具。當投資者投入擁有大槓桿特性的衍生工具時,經常會產生不菲的虧損,才會有這個概念的出現。
譬如散戶投資者在大跌市時,通常會在期指市場上損手爛腳,所以衍生工具便和重大虧損畫上了一個等號。
其實,最早出現的衍生工具,主要是作為對沖商品價格風險之用,而並非用作投機炒賣,但後來因為衍生工具之交易只需支付按金,投資者在槓桿效應的吸引下,才用作為投機炒賣的工具。

最怕無法套現
一般來說,若投資者持有某一類的商品或金融資產,在市況出現大波動時,都可以利用現有的衍生產品進行對沖。例如樓宇或債券等資產,所要冒的最大風險除了價格下跌之外,還可能是在價格下跌的同時,無法把該批商品或金融資產套現,令到損失擴大。在此情況下,投資者大可利用衍生工具成本較低的特性,為現有的投資產品作出風險對沖。如該資產為樓宇的話,投資者可以利用地產指數的期貨合約作對沖;若該資產屬於企業債券的話,便可以用該企業的現貨空倉來對沖企業本身的營運風險,又或者利用利率期貨合約作為對沖利率風險之用。至於投資者需要用多少合約來對沖,才能規避風險,留待明日再作討論。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