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叔理財:儲蓄計劃應留意事項

陸叔理財:儲蓄計劃應留意事項

參與這種儲蓄計劃時,不應將它當作一種投資產品,反而應視之為一種幫你「達成長遠儲蓄目標」的工具。

在利息低企的環境下,投資者喜歡將資金投進一些較高息的存款證及保本基金,而銀行及保險公司為了迎合市場需要,近年亦相繼推出一些有保險成份的儲蓄計劃。這些儲蓄計劃最大的特點,除了具有保險成份外,長遠的回報(通常年期最少達10年)較傳統的儲蓄為高。但投資者考慮購買這些產品的時候,究竟應將之定位為何種類型產品,參與時又應該注意甚麼呢?
首先,我個人認為,參與這種儲蓄計劃時,不應將它當作一種投資產品,反而應視之為一種幫你「達成長遠儲蓄目標」的工具。換言之,這打算用來儲蓄的錢,最好假設短期內不能隨便取回,而且當這筆錢投進有關計劃時,亦不會影響你日常生活的開支,否則會達不到「長遠儲蓄」的目標了。
然而,很多人可能一聽到這種計劃兼有保險成份時便非常抗拒,原因是普遍香港人對保險都有先入為主的負面感覺。但對我而言,這些產品是保險也好、是儲蓄也好,最重要的是有關工具能否幫你達到你自己所訂立的目標。如果你希望要在短期內達到某個回報,這種產品便不適合你了。
此外,雖然是儲蓄計劃,但我們亦需要留意回報。基本上,銀行保險也好、傳統保險公司也好,都有本身計算回報的方法。一般計算的回報普遍都會分為保證回報及非保證回報(或紅利)兩部份。通常計劃參與者都集中留意整體的回報,並拿它與付出的儲蓄供款作直接比較,但其實我們應該要將保證回報及紅利回報分開來看。

當我們收到有關儲蓄計劃書時,紅利部份都是一個假設性的回報。若果保險公司計算紅利時作一個較進取的估計時,整體回報會較高。但我們必須知道,紅利回報多少,取決於保險公司的業績好劣,而假設該年度索償的金額大大提高,或保險公司投資回報減少,紅利發放亦會相對調低。因此,當大家參與這類保險儲蓄計劃時,若果希望將來能賺取較穩定及較有保證的回報,首要留意的便是「保證回報」那一部份是否做得較出色。至於紅利回報,我們應將之視為「非必然」的回報,回報高低就相等於買股票收股息一樣,每年是不一的。

保證回報才可當真
另外,有一點我想指出的就是,不少朋友誤解有些公司每年會定期發放5至6%(假設)的紅利回報,但以我所理解,這個所謂5至6%的回報,是指當計劃參與者獲得紅利後,沒有將之提取而放於計劃內自動累積滾存,保險公司才會發放這個利息回報。若果每年可以定期發放固定利息回報,我們應視之為保證回報,而非「非保證回報」。所以,大家參與這些計劃時,應注意這些細微地方。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