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富財論:眾裡尋她高息股

均富財論:眾裡尋她高息股

財經版記者在上兩個星期必定忙個不亦樂乎,皆因各大藍籌股陸續公布業績,記者們要馬不停蹄地走訪各業績發布會。

投資者通常閱讀此類有關上市公司業績的報道時,大多數會先留意公司全年賺多少,看看與之前市場預期的差異。有做功課的投資者,可能會以此作為入市指標。
今年與過往有所不同的地方是,投資者的注意力可能會由全年盈利多少轉為派息多少,又或者每股息率為多少厘。此類數字在早幾年牛市時絕少有人注意——投資者手上的股票以短炒為主,故對派息多少毫不在乎,加上當年利息較高,資金成本較為昂貴,上市公司普遍傾向於不派息或派低息,以保留資金作為未來發展之用。
時移勢易,在全球經濟放緩的環境下,找尋有合理回報的項目甚為困難,加上息口低,公司的閒錢亦無甚作為,與其把錢放在銀行,倒不如派回給股東,皆大歡喜。
以往多數是公用股每年才有穩定的股息,因此保守的投資者喜歡長期持有作收息之用。但如今幾乎所有公司都傾向派息,而派息比率更高達5成以上,以致無息派的股份即時不受歡迎。電訊盈科(008)宣布派息計劃最快要05年才可以兌現之後,股價即時插水;連每股僅賺2仙的新世界發展(016)亦派息6仙,可見投資者已無息不歡。值得一提的是,派息這現象並非香港獨有,微軟最近亦破天荒首次派息,現今的經營環境如何,不言而喻。

派高息要看儲備
既然市場傾向喜歡股息,投資者做功課時,必定刻意找尋高息股。究竟是否可以從公司年報中,發掘到這些股份?
答案是既可以又不可以。投資者當然可以透過年報,分析那些公司可以派息,但最後派還是不派,又或者派多少,純粹要由董事局決定。除非那些公司如滙豐(005)有明確派息政策,否則如新世界這些派息多於賺錢的公司,投資者又如何可以靠分析年報而預知。
投資者要做功課,找尋有能力派高息的股份,並非單看公司有多少現金在手,而是應該看公司的儲備有多少,以及當中的分布如何?

公司有錢在銀行,可能是借回來的,並不表示公司可以用來派息。但另一方面,公司有儲備亦不代表一定可以派息,皆因儲備亦有很多種,公司法有限制某類型的儲備是禁止用作派息的。
投資者如何分辨哪類儲備可以派息?公司法中是有提及的,但相信普遍投資者都沒有興趣鑽研,倒不如簡單記着基本原則──就是公司每年所賺的盈利,以及一直以來累積的盈利,加起來大致上等如公司可以派息的總數就可以。
「股息」的英文是dividend,有「分贓」的味道。即是說大家夾錢做生意,有錢賺才大家分。故此,用累積盈利來計算可以用作派發股息的上限,大致上應該穩陣。上市公司派息不可以「派凸」,所以股份溢價是禁止派息的。
其他儲備中,有些並不是做生意賺回來,又或者是未實現的,例如重估升值後的公司物業而得來,物業一日未賣,升值的部份都只是紙上富貴。這部份亦不應派息。

賺2仙派息6仙
投資者知道累積盈利是可以用來派息後,應該明白新世界發展上半年每股只賺2仙,為何仍可以每股派中期息6仙。明顯地是將以前賺落的派回給股東。
有息派,股東固然開心,但對於派息比率高過該財政年度賺錢的數目愈倍,則可能會有保留。要知道派息過多,意味着公司增長率有限,股價長遠來說難免上升乏力。
最後,派息多少對公司的價值又有何影響?這條是可拿諾貝爾獎的問題。著名的MMTheorems就提出,在有效市場及無稅的環境下,公司派息政策對公司價值毫無影響。但現實生活是否如此?投資者要自行解答了。
龔耀輝
均富會計師行(GrantThornton)
高級經理 電郵:i[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