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介紹在業績公布期間投資ELI的方法後,筆者陸續收到不少這方面的查詢,在未來數月,不少大型藍籌將會相繼除息,部份更發放「巨額」特別股息。此情此景,投資者最關心的相信是如何借勢出擊,筆者不妨再跟讀者研究。
投資者必須留意,投資風險與潛在回報關係之密切有如孿生兒,投資回報愈高,涉及的風險相對地增加,引用上周恒生銀行(011)ELI的實例,恒生在除淨日前(3月14日)的收市價是85.25元,股價在除淨日(3月17日)開市前除去3.3元股息後已調整至81.95元(約正股股價3.9%)。倘若投資者在除淨日前一天買入參考價96%的ELI,他可能付出的「接貨價」與正股經股息調整後的價格相距不遠,這是否表示買入這ELI的風險甚高?又或最終可以收回現金息率的機會將會大幅降低?
坦白說,以上問題沒有既定答案,待筆者慢慢解釋。當投資者決定在正股除淨前購入相關ELI,他應該留意ELI的定價日(FixingDate)及正股即將派發股息的多寡,並以之為重要的考慮因素。
首先,若然最後定價日和除淨日是同一天的話,風險當然最高,因為正股價格因除淨股息而下挫,將會大幅增加接貨的機會(投資者可以向銀行或中介人查詢正股的預期/或已公布的除息日)。
要留意的是,只要股息除淨日在ELI定價日後一天,投資者即使在定價日被斷定需要接貨,仍可因着在股息除淨日前持貨而收取股份派發的全數股息(如此,ELI的定價便會撇除股息因素)。
即使定價日與除淨日並非同一天,但如果相差不遠,風險亦不小,理由是正股股價在除淨日調整後,除淨風險仍未完全「消化」,當然「消化期」長短也會因應股息金額而定。一些股息特高的股份,如中信泰富(267)宣布合共派發1.7元的普通股息加特別紅利,金額佔正股股價大約10%,股價的「消化期」亦比一般股份為長,有可能需3至4星期。因此投資者選擇這類與高息股票掛鈎的ELI便需格外留神,不應只着眼於參考價(折讓比率)而忽略正股即將派發股息的因素。
由於股息特高,中信泰富近期成為ELI投資者的熱門選擇之一,一個兩個月投資期88%參考價的條款,也有差不多18%年息率回報,吸引力甚大。
以下是3個中信泰富ELI的條款,它們的參考價百分比同為88%,定價日則各有不同:短日子ELI的定價日剛好是在除淨日,中日子ELI的定價日是在除淨日兩星期後,長日子ELI的定價日則在除淨日的一個月後。
左表顯示,短日子ELI的回報率最高,88%參考價(即市價的12%折讓)竟有高達20%回報率!但在除淨日,正股價格將會調整10%,試想想,當中涉及的風險實在不少。至於其餘兩個ELI條款的回報率雖較短日子的遜色,但是股價的除淨風險將隨着日子流逝日漸「消化」,所以選擇這類較長投資期的ELI,可考慮一些較進取的參考價。例如定價日在除淨日後兩個月的中信泰富90%參考價有大約20%回報。
雷裕武
麥格理證券衍生工具部聯席董事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