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圈短談:美國打仗全球付鈔

財圈短談:美國打仗全球付鈔

舉世矚目的美伊戰爭才進行了一個星期,挾着絕對優勢的美英聯軍進展並不順利,貝理雅要匆匆飛往華盛頓急謀對策,明為商談伊拉克戰後重建的方案,實則是要檢討聯軍的進攻戰略。布殊也急急向國會提出750億美元的軍費追加預算,原因是據最新的評估,戰事要延長到兩個月(輿論更指需歷時幾個月到半年)。
另一方面,侯賽因成功運用化整為零的游擊策略,給予輕敵兼戰略錯誤的聯軍一個慘痛教訓,加上天氣驟變,沙塵暴刮起,海灣地區又即將進入炎熱的夏季,都對布殊渴望的速戰速決不利。
戰事膠着,股市的反應最敏感。華爾街方面,杜指已回落到8100點附近,投資者最擔心的是戰爭如曠日持久地拖延下去,最終會打擊美國的經濟復甦,進而影響到全球。孫子早已指出,戰爭其實是交戰雙方經濟實力的較量,在強弱懸殊、又沒有冷戰時期的中、蘇等大國撐腰之下,伊拉克似乎必敗無疑。但美國勝利的代價恐怕不菲,只能以「慘勝」來形容,預算整場戰爭美國的軍費開支不會少於1500億美元。

布殊連任大計受打擊
這僅僅是戰爭直接的開銷,其他不可缺少的尚包括收買、安撫海灣各國和重建伊拉克的費用,隨時又加多幾百億美元。最可能的結局是,美國推翻了侯賽因,但不得不在伊拉克長駐重兵,為應付由此引起阿拉伯世界的反美情緒,又可能會對伊拉克新政權輸出先進武器,就像兩伊戰爭時代翻版,正是殺了一個侯賽因,又扶植一個新侯賽因,真不知所為何來?
美伊之戰拖下去對經濟的影響更不容忽視,近日油價已重上30美元一桶,使到美國航空業接近崩潰邊沿,各航空公司已尋求國會撥款100億美元的緊急援助,揭開美國國內經濟環節因美軍爭奪資源(金錢)的序幕。這就解釋了為何國會議員甘冒得失選民的風險大削布殊減稅計劃的規模:參議院在3月25日以51票對48票的輕微多數修改了下年度總數達2.2萬億美元的聯邦預算,將布殊10年內減稅7260億的方案砍掉到只有3500億,當中有幾名共和黨議員倒戈相向,這對布殊刺激經濟尋求連任的連環計是一大打擊。
不要以為美伊之戰只是美國人民要付出代價,其實全世界都要付鈔:澳洲央行理事麥奇賓(W.Mckibbin)認為,戰事使全球今年的經濟損失達2400億美元,因油價飛升、貿易受阻和消費放緩等原因,全球的經濟增長會放緩到2%以下,可見真如古人所說「兵凶戰危」,還是世界和平最幸福!
姚謙
泛德國際投資研究部
網址:fredrick-taylo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