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無白飯癮。傳統白飯有飯香、有飯味、有營養,你和我的媽也這樣說,但叫你和我乾啃白飯,如嚥石頭。我們不求飯香不求飯味,要的是直接的味覺刺激。
東南亞飯類,勝在色香味俱全,花臣夠多,方可令無白飯癮的你和我,頻呼:「添飯!」芸芸飯類當中,又以泰式飯的賣相及色彩最吸引。
泰國咖喱炒飯底,餡料只得新鮮菠蘿粒、雜豆、鮮蝦、青口、魚肉,阿儀教路:「正宗煮法唔加豬肉碎,罐頭菠蘿更加唔會用。」一個菠蘿只炒一個飯,剩餘的菠蘿肉會切粒上碟,當飯後甜品吃。
老闆娘Angela很風趣:「舖係就係我開嘅,但我唔係揸Fit人喎。」她每天的工作,僅止於與熟客寒暄、招呼新客、帶位、傳菜、執拾枱面,對於餸菜款式,她無權過問。「問我有乜泰國飯推介?餸菜嘅嘢,都係留番畀啲夥計揸Fit好。」也難怪她這麼說,上至廚師,下至樓面,清一色泰國人,泰國人煮的泰國飯,一定正宗。
泰國豉油炒飯底,鮮蝦3大隻,能帶出飯香的香葉金不換不可少,由於加了大量辣椒一併炒,故勁辣,又是阿儀:「將就怕辣人士,分大中小辣,畀埋貼士,一啖飯一啖椰青就最過癮嘞。」
這是泰國民間小吃,原裝泰國入口。把糯米紅豆釀入竹筒,連竹筒即叫即燒15分鐘,口感似粢飯,但比粢飯更煙韌,阿儀說:「我哋鄉下興蘸咖喱食,味道唔錯㗎!」
店名:金蘭花泰國菜館(23833076)
地址:九龍城龍崗道10-12號地下
營業時間:12:00nn至1:00am
相約採訪拍攝時間,記者問:「使唔使問吓老闆?」夥計阿虎說:「唔使嘞!我哋話得事。」70年在寶勒巷開張,9年後遷往加連威老道現址,口中的「我哋」,包括大廚、樓面、洗碗阿嬸,全是印尼華僑,年資最少18年,個個都是老臣子;記者又問:「何謂正宗印尼炒飯?」大廚財叔搭訕:「我係印尼華僑,煮嘅印尼炒飯30年不變,重唔正宗?」
自製辣椒蝦膏炒飯底,餡料有雞絲、蝦仁、雞蛋,連蒜頭、紅葱一併炒,財叔說:「鑊氣夠就一定好味,一定要加印尼蝦片,咁先稱得上正宗。」
中國人元宵節慣吃湯圓,印尼人則吃名為「十五夜」的飯糰,生米先浸水1小時,用蕉葉包裹成條狀再蒸3小時,切片上碟,連伴碟的蝦米粒、椰絲碎一併吃,方帶出飯內的陣陣蕉葉香。
印尼雜菜飯(後$55)
一飯七配料,是印尼飯類的特色。黃薑飯用黃薑、南薑加椰汁與Salam香料一併煮,味辣而香,配料有花生丁香魚、薯餅、炸雞、薯條、酸辣豆腐與酸辣牛肉;雜菜飯名副其實,內裏有肉,配料大致與黃薑飯相同,只改了椰菜豆角炒珍珠笋及配辣雞蛋。
老店,稱不上堂皇,但有格調,牆上的壁畫、樑柱的掛燈、樓梯轉角處的油畫,全由印尼入口,老闆未開舖前已經買下,開張即成為裝修一部份,統統是超過40年歷史的古董。
店名:印尼餐廳(23673287)
地址:尖沙嘴加連威老道66號2樓
營業時間:12:00nn至11:30pm
同樣是老店,由碧街遷往現址足有50年歷史,獨沽一味海南雞飯享譽足50年,大廚老余說:「我算第二代啦,跟上一代開山師傅學整海南雞,一整就整咗二十幾年。」不說不知,南風是六七十年代的相睇勝地:「想當年,南風算係高檔餐廳,就擒日之嘛,有對公公婆婆先返嚟懷緬一番,重話多得我碟海南雞飯,佢哋先做得成夫妻呀。」
以雞煮雞,雞殼加豬骨熬上湯,浸熟文昌雞,然後放涼,老余說:「師傅教落要自然攤凍,唔准過冷水,因為一來會減低雞香,二來唔衞生。」上湯放涼,用浮面的雞肥油略炒生米,然後加蒜頭,用上湯煲飯,出來的雞油飯自然又滑又香。
咖喱汁煮鮮雞至八成熟,再換鑊乾煎至全熟乾身,外層脆,肉嫩滑,煮過雞的咖喱汁別浪費,用來撈飯,味道一流。
老余說:「馬來咖喱,椰汁份量重啲,所以滑啲,加埋我師傅教落的秘製香料,就一定滑。」有人怕大大件的牛腩韌兼易起渣,這裏的牛腩很腍身,連薯仔也一樣入味。
店名:南風餐廳(23800771)
地址:旺角彌敦道751號B地下
營業時間:7:00am至12:00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