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美將主宰工業血液

平心而論:美將主宰工業血液

雖然美國政府口口聲聲否認現時美國出兵伊拉克是為了控制石油,但只要回心想想,如果伊拉克盛產不是石油而是水果,相信美國也不會勞師動眾、甘冒全球(包括英美兩國)絕大部份人民反對,投入數十萬大軍攻打伊拉克。事實上,只要看看有關石油影響美國經濟數據,就會明白石油在這次戰爭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若全年每桶油價漲10美元,就相當於美國加稅1000億美元,這對美國經濟構成一定打擊。自去年11月以來,世界油價已平均漲了12美元一桶,這是拖慢全球經濟增長的原因之一。近來很多經濟專家認為,一旦戰事結束,美國和很多工業國家會加快復甦,其中一個理由是油價極可能回落至20多美元水平,高低價相差超過每桶10美元,整個美國經濟所省的錢約為1500億美元,比布殊政府的2001年減稅數額更大,可見油價對美國以至全球經濟的影響。

伊拉克無限寶藏待掘
當今之世,只有很少數的國家能有此龐大儲藏量,可以把油價控制在某一水平,伊拉克絕對是其中一員,另一個便是美國盟友沙地阿拉伯。照已探測到的數目,伊拉克國內石油已知蘊藏量(provenreserves)達1200億桶,僅次於沙地阿拉伯,為全球排名第二的藏量國家。但據熟悉中東油田分布的專家所言,現在沙地阿拉伯和科威特的每寸土地都經過詳細探測,所知的蘊藏量大概已定,但伊拉克在過去20多年,特別是91年的美伊戰爭後,基本上已停止大規模探測油田活動,在伊拉克西部更因為劃為軍事區而長期封閉,專家估計,此地的蘊藏量可能達1000億桶。如果是事實的話,藏量已超越沙地亞拉伯了,與現時美國的300億桶藏油量比較,更是大巫見小巫,難怪美英政府對此垂涎三尺。
伊拉克地區的石油藏量除了豐富以外,還有一項重要因素就是開採和運輸都容易,因為伊拉克地勢平坦、經年陽光普照之故,而且油層離地面不深,鑽下2000呎石油已自動噴出,每日噴油量可達2000桶,比起科威特的每日1000桶和美國數十桶,相差甚遠,所以伊拉克被人稱為浮在石油上的國家。因為開採容易,開採費用也是全球最低,大約是2至3美元一桶,在美國本土的開採費卻要15美元,還有伊拉克的原油含硫量比科威特和沙地低,提煉容易而且費用低,真的是價廉物美。

扶植新政權控制油價
現在美國的如意算盤是揮軍鏟除侯賽因,然後扶立親美政權,再引入國內石油公司和基建公司,大量投資和控制伊拉克石油業。這樣做可達到兩個目標,近的來說,可以替國內石油業和基建業帶來數以百億計的生意,就像91年維修科威特油田一樣先發戰爭財。如果侯賽因不放火破壞油田,不用兩年,伊拉克有機會每日出產350萬桶石油,比現在增產1倍,油價自然回落,作為全世界消耗油最大的美國,得益最大。
長遠來說,美國除了可以利用伊拉克的豐富油產控制油價外,也同時利用賣油所得去幫助伊拉克戰後重建,美國可以幾乎不用掏腰包便能扶立親美政權,重建工作的巨額合約又自然落在英美公司手上。再從更長更寬的戰略角度看,待侯賽因倒台後,美國定會駐重兵於伊拉克,這樣美國便輕而易舉控制了世界最大的兩個石油產地──沙地和伊拉克,屆時整個世界的工業血液(石油)全在掌控中,所以有人說,這一戰打完後美國海軍才是世界油價的主宰(因為掌控海灣區的輸油線)。
英明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李庚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