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金管局10年的歷史,97-98年可說是「榮與辱、成與敗、光明與黑暗」的時候,總裁任志剛對這一年的感覺亦不例外,「最難忘因為是最麻煩的一年」。期間,香港歷史性地獲得世銀/國基會年會的主辦權。正當官商巨擘雲集本港出席此活動之際,亞洲貨幣以泰銖為首,接着是韓圜、印尼盾及港元,開始了被國際炒家瘋狂狙擊的夢魘。
聯繫滙率遭受了自83年與美元掛鈎以來最兇悍的侵襲,結果港府動用逾千億元外滙基金資金入市干預,適逢對沖基金在外圍市場損手離場,一場官鱷大戰才得以畫上句號,包括任志剛、當時財政司曾蔭權及財經事務局局長許仕仁在內的三劍俠打鱷圖,成為了這場暴風雨的標記。任志剛亦因為在9月推出一系列改革貨幣基礎的措施,由過去被市場謔稱為僅懂挾息的「任一招」,晉升為「任七招」。
於1993年成立的金管局,主要職能受《外滙基金條例》與《銀行業條例》規管,金管局總裁獲財政司司長授權履行金融管理專員的職責,需直接向財政司司長滙報,其核心職務是透過實行規範化的貨幣發行局制度,維持聯滙及貨幣穩定。
為了推動本港金融市場國際化及減低市場風險,金管局進一步確立中央銀行的職能,當中數最重要的改革,要算96年實施即時支付系統,透過該系統銀行同業支付均在金管局開設的戶口結算,該局亦運用回購機制承擔銀行體系最後拆借人的角色,取替以往銀行與滙豐進行的會計安排,自此長期在同業市場扮演「最後拆家」的滙豐銀行,正式卸下「半央行」的色彩。
本港銀行體系的穩健及優秀程度,一直備受國際機構讚賞,箇中因素與銀行監管工作表現卓越不無關係,對七成樓按揭上限的堅持、資料披露的不斷提高、利率協議放寬、存保制推行,在在令本港銀行監管的水平一步步邁向國際標準。
多年來,金管局最為市場及立法會爭議的焦點,便是其高層,特別是總裁任志剛的薪酬及調整準則,其水平之高不單公務員隊伍難望其項背,更拋離聯儲局局長及英倫銀行行長等金融市場龍頭。薪酬背後延伸的意義,實際上是該局權力制衡機制是否足夠的辯論。
不過,爭議歸爭議,金管局在維護本港銀行體系及貨幣穩健、推動金融市場的發展上,仍然是獲得不少肯定和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