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視野:程式買賣 製造波幅

國際視野:程式買賣 製造波幅

要在熊市中獲利,簡直有如火中取栗,不要說一般散戶手指一次又一次被燒中,連基金大戶也周不時被熊腳「踩親」。然而基金大戶為了要交數,不得不想盡辦法,「程式買賣」(programmetrading)遂成為近年熊市中一股甚為活躍兼有力的短線炒賣形式,對沖基金、互惠基金、大證券行甚至銀行,利用程式買賣在市場中通過不同形式,包括圖表訊號、現貨與期指套戥、衍生工具對沖等操作圖利,因為通常幅度不會太大,所以主力以「量」取勝,故此若沒有足夠的資金、專業分析和先進的技術配合,根本無法玩這個遊戲。

大戶在熊市圖利
其實程式買賣早已在80年代流行於百花齊放的滙市,因為當時歐洲多國為穩定貨幣滙價,遂設立「歐洲滙率機制」(ERM),一旦某貨幣滙價突然脫離這個機制上下限某個百分比,中央銀行便會在市場中「維持秩序」,將滙價納回正軌,故此歐洲部份較前衞的銀行覷準時機,率先「完善」外滙部,只要歐洲不同貨幣之交叉價或兌美元出現偏差時,便利用程式買賣先央行一步作套戥,這種「差價買賣」(arbitrage),風險較低之餘,很多時還為銀行帶來不俗的進帳,一些外滙主管成為銀行「寵兒」或天之驕子(賺錢多嘛),你估真係特別「有料」,只不過拜有部電腦加個人腦(精算師)所賜而已,時勢造英雄,命也、運也!
現今科技更進一步,股票買賣可通過互聯網或電子交易,無論在成本、時間和成交量方面都與程式買賣配合得天衣無縫,尤其是在熊市中更顯威力,一隻隻長短的熊腳,很多時由這班「獵熊者」造成,不要以為熊腳短而乏味,駁埋有權高過隻「牛」!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