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戰台:美增派重裝甲兵團有玄機 - 杜瑋

觀戰台:美增派重裝甲兵團有玄機 - 杜瑋

布殊與貝理雅高峯會議上,應該是作出了開戰以來的最重大戰略決定──向伊拉克增派十二萬地面部隊,報道指會派到戰區的包括美軍第一裝甲師、第一騎兵師及第二和第三機械化騎兵團。

聯軍原來計劃已丟棄
筆者見到這張清單的第一個反應,是聯軍原來計劃已經可以丟進廢紙箱。軍隊有句老說話:「沒有任何作戰計劃可以生存到第一次與敵軍接戰之後」。戰場形勢千變萬化,軍事計劃當然有B計劃C計劃等。從最新的調兵計劃之中,應該可以解讀出聯軍最新的戰略。
增派的部隊共同特點,是全屬重裝甲單位。眾所周知,裝甲部隊在巷戰中難有用武之地,最近的戰例是在車臣戰爭中,俄軍強攻車臣首府格羅茲尼,損失坦克及裝甲車不計其數。原因是坦克和步兵戰車雖然裝甲厚實,但只是正面裝甲最厚,側面次之,車底、頂部和後部是罩門。車臣游擊隊就是用火箭推進榴彈在巷戰中從上方和後方攻擊,令俄軍戰車損失慘重。

暫緩攻城先鞏固後方
加派大量在巷戰中不能發揮作用的裝甲部隊,顯示聯軍並不急於攻城,而是會鞏固後方,確保補給線暢順,然後掃蕩伊境,用裝甲部隊如鐵箍般包圍巴格達和抵抗頑強的市鎮,令這些地方成為缺乏補給、首尾不能相救的孤島,迫守軍投降。裝甲部隊攻城用不上,圍城卻適合不過,由於伊軍喪失制空權,想突圍而出,或者內外夾攻解圍,便要靠地面部隊攻堅,美軍坦克和戰車如藏在適當掩體內,抗擊攻來的伊軍可說立於不敗之地。
現時伊拉克共和國衞隊環繞巴格達部署,要穩當地圍堵巴格達,一定要派出大量重裝甲部隊掃蕩外圍,加派的四個單位都是裝甲單位,其玄機在此。

北部只屬牽制性攻擊
有報道推測美軍傘兵空降伊北佔領機場,是為了開闢北方戰線,南北夾攻巴格達。筆者維持原來判斷,認為北方戰事只是牽制性攻擊。雖說重型裝備也可以用飛機運到伊拉克北部。美軍C-17「全球霸王」運輸機,適合在伊北跑道較粗糙的機場升降,但每飛一程只能運載M1坦克一部。C-130「大力士」運輸機更只能運載裝甲車,要飛多少個來回,才可以運送足夠挑戰共和國衞隊北方部隊的裝備?何況戰事打響,燃料及彈藥等消耗性補給亦不是單靠空運可以解決的,所以除非土耳其同意讓美軍開闢北部陸路補給線,以運物品不運兵員戰車的方式爭取土耳其國會同意,否則筆者不相信聯軍會靠空中補給而開闢北部戰線。

三個戲劇性可能發展
援兵乘坐運輸機或徵用的民航機飛到科威特甚至直飛伊拉克,連前往機場計,不過十多小時,但把車輛和裝備運到碼頭,裝載上船,運到科威特或者烏姆蓋斯爾,從船上卸下,再與兵員會合(marryup),檢查編配停當,再開赴前線,少說也要一個月。即使動用在印度洋廸戈加西亞島的預置貨倉船上的裝備,也只能縮短部份部隊的部署時間。
要援兵完成部署,掃蕩伊境,再合圍巴格達,看來除非有戲劇性發展,否則戰爭在兩個月內結束的機會甚微。最大可能的戲劇性發展只有三個:第一,伊軍補給枯竭,無力抗戰;第二,伊拉克高層劇變,推翻侯賽因;第三,聯軍在伊拉克內鬼協助下,掌握侯賽因行蹤並擒殺之。這些變數會不會出現或何時出現,決定了戰爭會不會以血戰巴格達的形式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