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報章見到一個向所有醫護人員致敬的啟事式廣告,即使當中有商業計算,我仍然覺得感動;在這個世代,人不太懂得欣賞無名英雄冒險做的好事。
曾經問過一位醫生為何有志投身杏林,她說自小三開始就想當醫生,心無旁騖。
曾經翻開一本叫《AtlasofInfectiousDiseases》(傳染病圖表集)的醫學書,看後有倒胃的感覺,所以我更能肯定從沒想當醫護人員的志向是正確的,我做不來。
當然,即使不倒胃也未必做得來,醫護人員需要很高的EQ,需要擁有一種「保持心智健全」的天賦能力。
曾經偷偷地問:為甚麼外科手術醫生動完手術後還有胃口進食?為甚麼牙醫仍然懂得欣賞燦爛的笑容?婦科醫生是怎樣平衡醫德與性慾?精神科醫生在投入病人的世界後是怎樣返回現實?見盡奇難雜症、聽盡家庭秘密的家庭醫生是怎樣保持對人的信心?
醫護人員是一種高尚而具厭惡性的職業,不管是為了錢、為了地位或為社會服務,結果還有幫人的成份。從新聞見到入住威爾斯醫院一群曾受感染但正在康復的醫護人員,透過視像會議他們向傳媒說:「會繼續為市民服務!」實在令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