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思想認為,人愈長壽愈有福氣,但問題是,壽命愈長,所需的退休金亦愈多。因此,不少打工仔積極尋覓各種可取的退休儲蓄計劃。部份保險公司推出的退休計劃,容許投保人完成供款後每月「食糧」,形式如同拿取長俸。新推出退休保障計劃所提供派發「長糧」的模式更見靈活,並設有回報保證,令投保人更易預算「退休金」金額。 記者:袁國守
過往人們購買人壽保險,目的是為家人提供保障──若然投保人不幸身故,受益人將可獲取賠償。然而,今天不少人買壽險是作為退休儲蓄之用,死亡賠償反而變得次要。
不少保險公司新推出的退休保障計劃,便屬於這類以「儲蓄」為前提、「保障」為輔助的保險產品。好些退休計劃,例如ING安泰人壽的「愛逍遙退休計劃」,是透過儲蓄方法來建立退休金;部份計劃如英國保誠的「豐裕退休寶計劃」和美國萬通保險的「新一代年金投資計劃」則透過投資模式(投資基金)達成目標。兩者皆容許投保人在完成供款後,一次過提取退休儲蓄,或以年金方式按月提款。當然,提取「長糧」前,投保人須按時支付供款,才能在指定年期後(例如25或30年)食糧。
ING安泰人壽產品市務經理黎經緯表示:「任何類型(儲蓄壽險)也好,投保人最後儲得的金額,若以如同出糧的形式定時提取,這便屬於年金。我們的客戶可選擇最少提取10年,或直至去世,但以同一供款計算,後者每月能提取的金額會較少。」
最近,宏利人壽保險推出的「保證退休入息保」,強調提供15年具「保證」的每月入息。宏利個人保險產品市場部助理副總裁吳政偉(圖)說:「其實我們也有終身年金的儲蓄壽險,但每月實際收取多少錢,須視乎市場息率而定,以現時的息率來看並不太吸引。『保證退休入息保』的形式則不同,計劃提供15年保證入息,並設有非保證的紅利。」
換言之,「保證退休入息保」的投保人,能準確預計完成供款後最少能拿取多少退休金,而該計劃設有兩款供款年期,分別為15年及20年。
投保人還要留意的是,若然開始供款後提早「斷保」,雖可取回保單的保證現金價值及紅利,但所收款額不一定等同已付出的總供款額(即可能「蝕本」)。以一名35歲不吸煙的投保人為例子,每月供5179港元、供款年期為15年為例,供款至第10年才能達至「收支平衡」(即保單現金價值與總供款相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