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戰台:現代戰爭不只是按鈕射飛彈 - 杜瑋

觀戰台:現代戰爭不只是按鈕射飛彈 - 杜瑋

聯軍開始蒙受較大傷亡,但所謂「大」也只是一個相對概念,在九一年波斯灣戰爭中,美軍陣亡人數約一百四十人,伊軍方面沒有統計數字,比較可靠的估計是在八萬至十萬人之間,這樣懸殊的比例在戰爭史上是少見的。上次戰爭中,大部份陣亡伊軍是在開闊地形死於聯軍的優勢空中和地面火力之下,所以出現一面倒形勢。

城市游擊戰可拖慢聯軍
昨日的戰鬥和聯軍傷亡主要是在若干市鎮周邊發生,典型的戰況是在聯軍攻城時遇到據守樓房的小股伊軍頑抗,遭受傷亡,然後召來武裝直升機及坦克清除伊軍火力點。由於聯軍不敢大規模殺傷平民,不能夠凡遇上抵抗便用重炮或戰機把建築物夷平。在近距離接戰下,傷亡難免。
伊軍在南部的戰術是留下小股部隊,伏擊或狙擊聯軍戰鬥人員或後勤單位。但目前似乎是沒有聯繫的小部隊所為,沒有迹象是有統籌的整體行動,而且只限於在市鎮作戰,開闊地區則全面棄守。這種游擊戰術足以困擾和拖慢聯軍,但單靠步兵以步槍、機槍、火箭推進榴彈及小口徑迫擊炮等輕武器,力足竄擾,卻不可能切斷聯軍的補給線,造成戰區優勢。
隨着聯軍西路軍逼近巴格達,補給線愈拖愈長,被偷襲的風險愈來愈大。聯軍火力裝備佔優勢,代價是對補給品的需求極大。一部汽缸容積為1500cc的小型房車每行駛10公里約要一公升汽油,但美軍第三步兵師的主力戰車──M1A2坦克,每行駛一公里便耗用大約四公升燃料!
其他器材、部件、彈藥、糧水等等加在一起,整體需求可想而知。伊軍的小股反抗部隊,雖不致成為心腹大患,但始終要分薄兵力,維持補給線安全,避免再出現後勤單位被伏擊的情況。

巴格達攻防戰料將延後
為文之時,有報道指聯軍兵鋒已及巴格達之南九十公里,又有指未來數日會有沙塵暴,筆者估計即使沒有沙塵暴,巴格達攻防戰亦未必很快展開,因為隨着土耳其拒絕開放陸路,美軍第四步兵師要取道蘇彝士運河前赴科威特,航程需時約兩天,再要用時間卸裝,以及與車輛及軍需品整合,才北上助戰,少說也要用三四天。筆者估計美軍第三步兵師即使突破外圍防線,兵臨巴格達,也不會在援軍齊集前獨力攻城。
由於伊軍重兵已屯於巴格達,該城已經是最佳的防禦地點,巷戰容易造成聯軍傷亡,平民人口密集亦令聯軍在發揮火力時有所忌憚,故此不會棄城撤退。美軍亦不會期望在單一方向攻擊會令伊軍在另一方退走。反而,美軍若孤軍逼近,有可能是作為誘餌,誘伊軍出城以眾凌寡,吃掉美軍的前頭部隊,殺傷和俘虜大批美軍,只要伊軍出城,美軍便可用空陸火力攻擊。不過這個戰略出現的可能性也不是很高,伊拉克高層應該知道美軍的優勢所在。

伊拉克正規軍在哪裏?
戰爭進行至今,應該可以令對軍事認識不深的人明白,現代戰爭不是按鈕射飛彈如此簡單,戰爭的勝負,仍是要靠地面部隊短兵相接。訓練、裝備、士氣等等,是關鍵因素。
到目前為止,筆者最感困惑的問題是:伊拉克正規軍在哪裏?戰前比較可靠的資料是伊拉克正規軍兵力近三十萬。共和國衞隊和特種共和國衞隊主要據守於巴格達及周邊,但聯軍俘虜伊軍不多,亦沒有大軍會戰的場面,按理正規軍軍力不致在戰鬥中被大幅削弱,最大可能的解釋是,很多正規軍單位因為兵員開小差,根本不在滿員狀態,開戰後亦有不少人逃匿民間。以聯軍偵察手段之先進,不可能看漏了眼,讓大規模部隊退走潛伏待戰。如果這個推測屬實,便意味着伊軍之中敢力戰者只屬少數,伊拉克部隊的士氣對戰事的結局有決定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