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是中國藝術界一句老掉牙的口號,這口號提了很多年,但對於如何才算是「走向世界」,卻莫衷一是。
以文學和電影為例,中國有着強烈的「諾貝爾情結」和「奧斯卡情結」,似乎得到這兩個獎,就是「走向世界」了。為此,中國也誕生了一批專門揣摩外國評委喜惡的「藝術家」。每年這兩大獎揭盅之前,中國藝術界總會有人想入非非地意淫一番,預測「最有可能獲獎的中國人」是誰。以諾貝爾獎為例,近年來,被「意淫」過的中國作家就有北島、李敖、巴金等,最近,內地出了一部作家余華(《活著》的作者)的傳記,裏面又果斷地預言:余華是最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的作家!書中還拿余華跟卡夫卡、川端康成等作比較,列舉出種種相似之處來,言下之意,余華如不得獎,「諾貝爾」規律將失效!
這樣斷言,的確是意淫得可以,還可能適得其反。諾貝爾並非沒有垂青華人,2000年文學獎就頒給了中文作家高行健──可是卻是一個令中國感到尷尬的人物:法籍華人,並且,因眾所周知的原因,內地媒體連簡單報道都不登。
這種感覺就像鞏俐離開了張藝謀,藝術照樣發展,而且當上了國際電影節的評委會主席,最近還駁斥張的「武俠電影是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唯一出路」論,並說「我覺得很悲哀的」──張聽到此話,內心是何感受?(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