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身兼中國保險(控股)及中保國際(966)董事長的楊超表示,太平人壽及太平保險在內地復業一年,成績優於預期,並獲中國保監會批准加快設立據點,加上沒有三大保險公司的「利差損」問題,他有信心兩家公司可以很快「做大做強」。
楊超接受本報專訪時說:「中國保監會新主席吳定富上任以來,很積極推動中國保險業的發展,鼓勵我們加快腳步,我們本來預計到06年完成全國布點工作,現在看來肯定會提前完成。」中保計劃太平人壽及太平保險在內地各設26家分公司。
據了解,太平人壽及太平保險去年的實收保費分別為15.6億元人民幣(下同,約14.7億港元)及2.35億元,超過集團01年12月在內地恢復營業時的預期。另外,中國保監會年初已批准太平人壽及太平保險今年在內地的據點增至45個,預計前者分公司會由4家增至14家,另加10個分支機構;後者分公司則由4家增至12家,另加9個分支機構。
身兼全國政協委員的中國人壽總經理王憲章,較早時在政協會議中提案,要求中央容許保險公司投資內地證券、境外固定收入證券,以至房屋貸款及基礎建設的投資。
楊超說:「這方面對於我們來說並不迫切,我們的成績雖然較預期為佳,但市場份額仍不算大,現時透過內地銀行的協議存款已可處理收到的保費,暫時不需要在內地成立合資的資產管理公司。如果政策容許,我們可用香港註冊的中保集團資產管理公司名義,處理兩家內地保險公司的資產投資,但暫未有這需要。」
他並稱,該集團雖然遲了加入戰圈,但避開了「利差損」的問題,不用為保費追求更高的回報率。九十年代中期,由於通脹率及利率偏高,保險公司的壽險保單保證回報達8至9厘,現時利率低企,中國人壽、平安及太平洋人壽等公司便大感頭痛。
中保國際作為現時唯一在港上市的中國保險股,市值僅54億元,但楊超不擔心中壽上市會令投資者「變心」。他說:「我們的賣點是人家有的(內地保險業務)我們有,人家沒有的(國際經驗及健全機制)我們也有,投資者不一定要最大的一家,而是要買最有效益的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