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風景:新華社記者在伊拉克 - 董橋

小風景:新華社記者在伊拉克 - 董橋

 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正好在一九九一年年初的農曆春節開戰,報社裏的同事紛紛中斷過年的喜慶酬酢趕回報館應戰。我們撳亮電燈開動電訊機準備大年初二出報紙。那時候電腦沒現在普遍:現在報館電訊組靜悄悄只聽到電腦鍵盤窸窸窣窣的打字聲音,像情人的絮語;那時候電訊組各通訊社的機器有的比較先進,不那麼吵,有的是老爺裝備,又是咳嗽又是嘆息又是謾駡,還要不停吐出幾里長的麵條,整天讓人擔心老爺子隨時斷氣。可是,國際大新聞一來,這些聲音倒恆常是最親切的聲音,聽起來有安全感。
國際大新聞一來,中文通訊社的資訊發揮不了太大的威力。台灣中央社時強時弱;中國新華社受政治教條束縛,發放新聞要盯着最高當局的指揮棒操作,基調既定,消息的實際價值相應萎縮了。到了這回的第二次波斯灣戰爭,率先對外報道第一響炮聲的通訊社聽說是遠在六千五百公里外的北京新華社了。香港時間三月二十日星期四上午十時三十三分,新華社亮出一條簡單的快訊:「巴格達發生爆炸聲」。

 台灣中央社另有說法。他們說他們的記者當時正好在考彭斯號神盾級導彈巡洋艦上看到戰斧巡航導彈射出去,十時二十五分搶先報道開戰的消息了。路透社說,美國的全國廣播公司NBC自誇在香港時間上午十時三十二分首先報道美軍進攻伊拉克的消息;當時還留守巴格達的美國有線新聞網絡CNN雖然不斷直播伊拉克市面情況,最後也要等到上午十時三十六分才證實伊拉克遇襲的消息。
兩三分鐘乃至一兩分鐘的先後差距一般人不覺得重要,幹我們這一行的人卻很敏感。中國官方通訊社新華社這次是贏了一兩分鐘還是輸了一兩分鐘不要緊;要緊的是他們擺脫了封閉的新聞操作加入搶新聞的正軌裏去,完全不受中國政府贊不贊成美國開戰的政治立場所左右。他們這次還派了記者胡曉明到美國的小鷹號戰艦隨軍採訪新聞。

 爭取新聞是媒體的責任。像波斯灣戰爭這樣的大新聞,媒體能派記者到戰地採訪當然理想,西方通訊社和電視台的戰訊畢竟還是消息的最大來源。碰到這樣的時刻,新聞做得越詳盡的中文媒體往往越受反戰的人的譴責,一棒子定性為主戰,像我這樣的「報紙佬」幾十年來看得多了,新華社千萬不必擔心吃力不討好。
前兩天,我們報館的同事跟新華社開羅分社首席記者邵杰先生通過電話。據邵先生說,伊拉克政府嚴格控制傳媒工作,記者採訪必須先經當地新聞部官員審批發證,外國通訊社也只能聘用當地人當助手當翻譯而不能聘他們當記者,中國政府跟伊拉克政府關係好,新華社於是獲准聘用一位伊拉克籍的賈邁勒當記者。這次,西方通訊社記者紛紛撤離巴格達之後,賈邁勒還可以留下來為新華社報道戰況。這是非常可貴的機緣,難怪新華社前兩天還發稿嘉獎打響頭炮的賈邁勒。中文媒體其實都該留意賈邁勒和胡曉明他們發回來的稿子。
(圖)房虎卿一九四三年《龍騰虎躍》成扇


逢周一、三、五刊出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