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懾性空襲 不戰屈人兵

震懾性空襲 不戰屈人兵

美英聯軍周末凌晨對伊拉克發動「震懾」(shockandawe)性空襲,目的是要以猛烈空襲來嚇倒伊拉克領導人及共和國衞隊,癱瘓伊軍的作戰意志,從而迫使伊軍盡快投降。

徹底摧毀敵方意志

「震懾」戰略是源自九十年代中期一本極具影響力的書《震驚和威嚇:爭取快速的支配》(ShockandAwe:AchievingRapidDominance)。該書的其中一名作者哈倫歐曼(HarlanUllman)闡述這戰略是「徹底摧毀和挫敗敵方的抵抗意志,迫使敵方別無選擇,只有接受我們的戰略意圖和軍事目的」。
哈倫歐曼接受本報記者長途電話訪問時,透露「震懾」策略的靈感,是來自中國古代軍事戰略家孫武的《孫子兵法》中「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思想。
他指出:「打仗最重要不是要殺死敵人,而是要影響和控制敵人的想法及認知,使他們知難而退。」正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日本敗局已定,但仍有戰至一兵一卒的決心,美國用原子彈攻擊廣島和長崎,便是要透過這種威力前所未見的武器,讓日軍感到害怕,迫使對方乘早投降。

若不投降死路一條
要做到孫子口中的「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境界,除了靠「震懾」策略外,心戰也是其中一個手段。美國陸軍第四心戰部隊一直在北卡羅來納州布拉格堡,作二十四小時心戰戰略部署,如用飛機散發傳單和作空中廣播,向伊軍作出警告:「若不投降,只有死路一條」,此舉已收到成效,目前至少有逾八千名伊軍不戰而降。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