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軍兵分兩路,西路軍以第三步兵師及第七騎兵團為主力,東路則由海軍陸戰隊進攻巴士拉及伊拉克南部,分工在意料之中。海軍陸戰隊特長是搶灘登陸,裝備與陸軍頗為不同。例如LTVP-7兩棲裝甲車及LAV-25輪式裝甲車,裝甲及火力均不及陸軍的M-2步兵戰車、專屬的AV8B垂直升降戰機航程較短,AH-1「眼鏡蛇」攻擊直升機性能亦遜於陸軍的「阿帕奇」。西路軍要深入伊拉克腹地,可能要打運動戰,不宜由陸戰隊北上。
巴士拉之戰將是第一階段地面戰的關鍵,若能以較低傷亡,迅速攻佔,對之後戰局有幾項意義:
第一,令聯軍解除後顧之憂,全速攻佔南部油田區域。
第二,若出現居民歡迎聯軍的場面,對聯軍的全球公關戰大有幫助,亦可令伊軍想憑巷戰決生死的信心動搖,增加投降機會。
第三,減低科威特受襲機會。在第一次波斯灣戰爭,美軍傷亡最大是一枚被擊落的「飛毛腿」導彈碎片墮落沙地宰黑蘭軍營,令美軍二十八死八十傷。科威特是聯軍後勤中心,當然要避免歷史重演。
西路軍先鋒直指巴格達,但由於聯軍力求避免傷亡,遇到較頑強的抵抗,亦不會硬攻,而夜戰裝備及訓練遠勝對手,應會選擇在夜間才發動攻勢,清除障礙。
雖有報道指聯軍揚言三、四日內攻入巴格達,但始終候賽因把主力部隊集中在此,估計美軍不會孤軍攻城,而會先行佔領伊拉克北部,確保油田設備完整,也防止土耳其的異動。
杜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