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禍爆發,得利的往往是「泱泱大國」,生靈塗炭的當然是蟻民,他們只得放棄在家園辛苦經營的一切,走上難民逃亡路。與伊拉克毗鄰的約旦,在收容難民的政策上,抱有一個較其他中東國家更包容的態度──在距離邊境五十多公里的萬里黃沙上,約旦的難民營地上早就搭建了一個個白色的營帳,為逃難者提供溫暖、溫飽、溫馨的容身之所。
戰爭爆發第三天,我們再來到連接約旦與伊拉克邊境的高速公路,這裏的情況跟開戰前完全不同。由於伊拉克在開戰後已即時停止出口石油,今天邊境的公路上再沒有運送石油的油車。公路上的軍事防禦格外嚴密,每隔一段路就有一個軍方檢查站,查驗去邊境一帶人士的證件。
上星期還是一片荒蕪的難民營,今天露出了一個稍具規模的輪廓。一排一排白色的營帳,排列得整齊有序;營地上的臨時洗手間等設施亦已準備妥當。然而,部份難民營設施仍在趕工階段,應該搭起了的營帳,一卷卷放在空地上,醫療及煮食營帳仍在努力趕工。
縱是炮火連天,伊拉克人大概未到最後一刻也沒有離開國境的打算。今天的難民營,仍未見伊拉克難民的身影。不過,一些在伊拉克境內工作的蘇丹人,已率先離開伊拉克,來到約旦,在難民營內安頓下來,等候安排重返祖國。營地之內,蘇丹婦女如常洗衣、小朋友如常跳繩嬉戲,追逐玩樂,平淡的生活與毗鄰的戰火有着強烈的對比。
在營地內的國際紅十字會(ICRC)工作人員說,每一個到達營地的難民,都可以使用營地內的衞星電話,致電給家中親人。在短短的一兩分鐘間,向遙遠的家眷說一句「我已到了約旦」,報一句平安。至於沒法聯絡上家人的難民,工作人員也會將他們的名字放在國際紅十字會的網頁名單上,讓家眷透過互聯網,得知他們安全的消息。
《蘋果》記者蔡建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