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近年面對經濟重擔和倒行逆施的政府政策,被壓得筋疲力竭,心底裏原有的仁慈和關愛,一點一滴被擠乾擠淨。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陳日君說這是病。
本報將一連數天向讀者揭示種種病例,故事主人翁其實每天都在我們身旁經過,問題是:你是否願意拿出愛心、開出藥方,還是容許歧視繼續存在? 記者:陳廣慧、徐岱靈
一句用者自付,成了政府削減醫療開支、向貧病開刀的借口。門診、床位、藥物、急症室,全部變成了一串串銀碼,對病了整整四十多年的梁女士來說,已難以期望政府「醫者父母心」,在她眼前的,是利字當頭、制訂政策欠缺長遠眼光的短視政府。「呃錢,真係呃錢!」今年五十歲的梁女士,一談到政府近年的醫療收費政策就表現得異常激動,形容政府是「呃錢」而非「慳錢」。
當年她年僅八歲,因風濕性心臟病要承受多次的心臟手術,體內還裝有一個心臟起搏器。由於要長期服藥、加上年紀漸長身體虛弱,隨之而來的疾病遠較想像中多:糖尿、肝腫瘤、偏頭痛,更年期婦科病等,令她要定期到醫院的八個專科覆診,服用十八種藥物。
進出醫院次數不下於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楊永強的梁女士,怎也搞不通政府為何要把醫療項目逐一收費:「一個心分內科、外科、起搏器、抗凝血四科,睇四科畀四次錢,唔睇又攞唔到藥。」對長期病患者來說,醫管局無非是盲目地追求眼前分毫。
梁女士家境並不富裕,門診分科收費後,床位費又加,藥物又要錢,對長期病患者是沉重負擔。「試過一星期去四次急症室,心絞痛,又暈,每次去一百蚊,好傷。」
雖然政府聲言有安全網照顧長期病患者,他們可申請豁免收費,但事實卻關卡重重。剛過去的農曆新年,她在醫院度過,醫生叫她做「通波仔」手術,費用三萬六千元,即使醫生已寫紙給她申請資助,但最終也被醫務社工留難。社工問:「你全家人𠵱家總共有幾多錢?」「你冇錢點搭到車嚟醫院?」態度苛刻,並沒有為焦急的病人設想。
梁女士慨歎:「我知呢個世界冇免費午餐,冇可能一毫子都唔畀,但係政府只係睇住自己荷包,冇諗過窮人辛苦。」
她就是不明白,政府在醫療政策方面,為何至今缺乏長遠視野:「總之佢冇錢,就睇住自己盤數,將啲錢轉嫁病人身上,其實好多嘢可以慳到錢,醫院大堂又使乜整到咁靚?」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似乎是對醫療政策最貼切的批評。
香港有病系列:盲目短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