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牙醫:導彈離我這麼近

台牙醫:導彈離我這麼近

如果不是打仗就不會遇上駐守於隔鄰戰鬥支援部隊的牙醫趙士偉上尉。趙醫生洋名Willie,在台灣出生,十二歲隨父母移民美國,留居加州。
開戰首天在飯堂吃早餐時,一名華人主動上前攀談,用英語問我們是否說廣東話的,於是我們就自我介紹了。海軍陸戰隊的隊員相當年輕,很多人都會在服役時長出智慧齒,因而出現併發症,故此很多部隊都需要有牙醫駐守。

喜留海軍隨軍艦遊列國
趙士偉現年三十一歲,跟不少海軍醫生一樣,都是為了籌學費而從軍。政府供給他四年大學學費,他就要義務擔任四年海軍。他服役五年了,仍然留在海軍:「海軍可以跟隨艦隊周遊列國。」
他在運輸軍艦上當過牙醫兩年,去過沙地阿拉伯、科威特、約旦。
他說以往他以為所有伊拉克人都是壞蛋,現在認為壞蛋的是伊拉克政府。使他改觀的是一位伊拉克繙譯,美軍上星期邀請他到軍營探訪,那個伊拉克人講述自己在國內如何受苦,指摘侯賽因如何摧毀國家。趙士偉說聽後覺得這場仗有點道理:「過去我的心情是國家要我來便來,現在多了一點原動力。意識到這次戰爭並非單純為了石油。」

開戰被迫暫別新婚妻子
從他個人來說,戰爭還有另一層意義。他服役前已經與台灣女朋友註冊結婚,擇了好日留待這個星期六才擺喜酒,真是人算不如天算,喜宴擺不成,要押後到七月:「離開家庭是一件苦事,尤其是離開新的家庭。」
趙和新婚妻子都是基督徒:「我們不曉得往後會發生甚麼事,一切就由上帝安排吧﹗」每當空襲警報響起,他就會在躲在戰壕時寫信給妻子。開戰第一天,已經響起十次警報:「導彈距離我這麼近,雖然沙漠那麼大,被擊中的機會應該很渺茫;但是,有些事情是說不準的。」
我和趙士偉一樣,在槍林彈雨下都有點惶惑不安。正在訪問期間,空襲聲又響了,我們一起跑入戰壕,一坐就坐了一個小時,由白晝直到天黑。
《蘋果》隨軍記者 蔡元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