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反映的信心危機

    樓市反映的信心危機

上年孫明揚局長推出「孫九招」穩定樓市,多數人都認為會對樓市起積極作用。可惜事與願違,即使近日有多名上市主席先後發言,公開表明對樓市後期和孫九招樂觀,樓價依然屢創新低。
樓市大跌,大部份市民會歸咎董特首於上任初公布的八萬五房屋政策。筆者不能抹煞董特首在這方面的「功勞」,但五年間累積超過六成的跌幅,又豈是一名年過半百的人就能做到?
金融風暴、通縮,收入下降固然是樓市大跌的主要原因,與此同時,樓價已經下跌到一個很合理的水平。在新市鎮購買一小型單位,月供也不過是三千多元,難道普遍家庭收入有萬多元的市民不能負擔嗎?可是,為甚麼樓價還繼續下跌?答案就是我們對樓市欠信心。普遍市民都有這種感覺:「今天不買的東西,明天會更便宜」,樓市就是這麼一個例子。樓市的持續跌幅令人覺得這是一個無底深潭,每當市民對樓市不同的利好消息有些微信心時,就會有發展商以低價樓盤告訴我們,樓價還未見底!市民怎會願意於此時入市?

只希望跌勢停止
以這個假設應用在九七年,我們就可以理解為甚麼當時的樓價會貴得不合常理,因為當時我們對樓市有信心。所以,我們不是需要甚麼孫九招或百多二百招,而是需要一個形象鮮明的領導者。這個領導者未必需要做些驚世駭俗的干預,只要他站出來時,讓市民覺得有他一日,經濟便會有復甦的一天,樓價就不會再跌,樓市自然會好。
我們必須明白,市民最有興趣知道的不是有甚麼新鮮出爐的樓市干預政策,而是持續的跌勢可會停止?只可惜香港沒有這麼一個可令港人投下信心的人物。也許,自特區成立以來,樓市的倒塌已是必然的結局。

麵包